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上片画线的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辛词以用典见长,请对词的下片画线处典故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道这首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请就这首词的感情和运用的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所作。
(1)试分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2)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比喻昂贵的柴米。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意,往往一个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决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因而被称为“诗眼”。阅读本诗,可以看出本诗的诗眼是“忧”。请具体说明理由。
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