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 B.冬天,冰冻的湿衣服晾干——液化 |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消失了——汽化 |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
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
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 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
C.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
D.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
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 B.倒立缩小的实像 |
C.正立放大的实像 | D.正立放大的虚像 |
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A.凸透镜 | B.凹透镜 |
C.凸透镜和凹透镜 | D.玻璃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