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在繁殖后代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
| 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 B.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 C.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
| D.细菌的核苷酸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
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A. |
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 |
| B. |
若Ⅱ-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则Ⅱ-2一定为杂合子 |
| C. |
若Ⅲ-5正常,则Ⅱ-2一定患病 |
| D. |
若Ⅱ-2正常,则据Ⅲ-2是否患病可确定该病遗传方式 |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
| B. |
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
| C. |
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
| D. |
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
某二倍体生物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二倍体子代的机制有3种:①配子中染色体复制1次;②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细胞不分裂;③减数分裂Ⅰ细胞不分裂,减数分裂Ⅱ时每个四分体形成的4条染色体中任意2条进入1个子细胞。某个体的1号染色体所含全部基因如图所示,其中 、 为显性基因, 、 为隐性基因。该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了某个二倍体子代,该子代体细胞中所有1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数与隐性基因数相等。已知发育为该子代的细胞在四分体时,1号染色体仅2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1次互换并引起了基因重组。不考虑突变,获得该子代的所有可能机制为( )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③ |
D. |
①②③ |
制备荧光标记的DNA探针时,需要模板、引物、DNA聚合酶等。在只含大肠杆菌DNA聚合酶、扩增缓冲液、H2O和4种脱氧核苷酸(dCTP、dTTP、dGTP和碱基被荧光标记的dATP)的反应管①~④中,分别加入如表所示的适量单链DNA。已知形成的双链DNA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在本实验的温度条件下不能产生小于9个连续碱基对的双链DNA区。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的反应管有( )

|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①④ |
D. |
③④ |
仙人掌的茎由内部薄壁细胞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外层细胞等组成,内部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伸缩性更大。水分充足时,内部薄壁细胞和外层细胞的渗透压保持相等;干旱环境下,内部薄壁细胞中单糖合成多糖的速率比外层细胞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
细胞失水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增大 |
| B. |
干旱环境下,外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内部薄壁细胞的低 |
| C. |
失水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外层细胞更易发生质壁分离 |
| D. |
干旱环境下内部薄壁细胞合成多糖的速率更快,有利于外层细胞的光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