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顿假说认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下列关于此推测的依据叙述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 |
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
C.基因和染色体数目相等 |
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
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下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
染色体/条 |
染色单体/条 |
染色体/条 |
染色单体/条 |
|
甲 |
10 |
20 |
20 |
10 |
乙 |
10 |
20 |
20 |
0 |
丙 |
20 |
40 |
20 |
10 |
丁 |
20 |
40 |
40 |
0 |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 随机取样 |
B. |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C. |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
D. |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
B. | 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
C. | 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
D. |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
B. |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C. |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
D. |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
B. | 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
C. | 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
D. | 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