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本报讯 今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本周也是全省首个防震减灾宣传周。昨日上午,市实验小学等11所学校同时举行防震避震疏散演练,共2万多师生参加演练。此次演练规模创全省校园演练之最。省地震局副局长黄社珍、副市长成佳刚出席活动。当日,城区200个社区也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
成佳刚要求,各个学校要经常性组织师生开展地震疏散演练,将地震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医院、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也要开展疏散演练。全市要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深入推进宣传教育、知识普及和演练活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形成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民化、制度化、常态化。(选自《十堰日报》2012.5.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则新闻事实(不超过20个字)
地震发生前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地震预兆),你知道现象可以作为地震预兆呢?至少写两个。
谈谈你对新闻事实中这一举措的看法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漫画题目:谣言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漫画所表达的观点,并对观点作简要的论证。(字数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漫画所表达的观点,并对观点作简要的论证。(字数:100字左右)
《乐观》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早在2003年,语言学专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平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做了一次关于“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情况”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90%左右的学生父母是苏州人。在一项“能否用苏州话谈学习”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不能”,即使是谈日常生活时,使用苏州话的也仅占六成。对70%的学生来说,普通话已取代家乡话成为更为运用自如的交际工具,只有15%的学生认为“使用家乡话更熟练”。
这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并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这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我的看法和理由:
江阴市中心开放的中山公园内,每天都有一大群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跳着热闹的广场舞,丰富着他们的晚年生活。但是从早到晚跳广场舞的音响,对周围的居民和单位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对此一部分人认为要取消中山公园的广场舞,另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公共场所,老年人有权使用它。
请你就中山公园内老年人跳广场舞现象发表你的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自从有了网络以后,谐音字、别字史无前例般地被广泛使用起来。电脑的超强纠错功能也无法阻止“错别字”的泛滥。如把“吃”写作“次”,“没有”写成“木有”,“什么”写成“神马”,“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成为令人目瞪口呆的“偶稀饭你酱紫的银”等。一位报纸娱乐部的主任说:“现在看到版上有错别字都不敢改,一改,年轻人就说:你迂腐了,这是网络用语。”对这些网络用语,有人认为是调侃口吻,有幽默感,同时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无可厚非;有人则认为这损害了汉语的严肃性,应该禁止。
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简要分析,字数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