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 |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
2. |
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
【古诗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
的景象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诗。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寺庙,指柏林寺。微径:指小路。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请根据三、四两句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诗人登上柏林寺南望所见之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刘方平的《月夜》,完成后面的问题。
月夜
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请解释诗句中“更深”“阑干”的意思。
“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古诗歌阅读。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矮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