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4分)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①,谙②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敧(qī):倾斜。②谙:熟悉。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
(2)上阕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3)请简析下阙的写作特色。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
(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
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