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A.首联起句突兀奇绝。山水、江村,一大一小,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而“尚有村” 传达出的是“斯人已去”的寂寞。在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前,更加重了“物在人 亡”的惆怅情绪,奠定了全诗悲壮的基调。 |
B.“紫台”与“青冢”,一个雍容华贵,一个凄凉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朔漠”茫茫,“黄昏”沉沉,笼罩着瑟瑟“青冢”,烘托出了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不由使人觉得“此恨绵绵无绝期”。 |
C.昭君“出塞和亲”,有人赞其大义,有人叹其清高,有人夸其美貌。而杜甫却看到了她不幸的根源在于君王的“美恶不分”,并以古讽今,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谴责了君王的昏庸无能。 |
D.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是一位不幸的心中充满怨恨的女子。她怨生前不见遇,怨死后不得依,怨小人多险诈,怨君王不赏识。茫茫六合有多大,她就有多少哀伤,琵琶曲中就有多少怨恨。 |
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
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下列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 |
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