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 
(王夫之《四书训义》)
孔子和王夫之都倡导          的教育原则。教师“不启”“不发”的目的是         (此空请从第二段文字中摘录词语回答)。
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请择取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40题。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季叔颇当时通儒,有人伦之鉴,尝谓所亲曰:“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开皇末,为奉礼郎。及颇坐汉王谅反事被诛,珪当从坐,遂亡命于南山,积十余岁。
高祖入关,除太子(李建成)中舍人,寻转中允,甚为太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巂州。建成诛后,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
贞观二年,代高士廉为侍中。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时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教宫人声乐不称旨,为太宗所让。珪及温彦博谏曰:“孝孙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视听。且孝孙雅士,陛下忽为教女乐而怪之,臣恐天下怪愕。”太宗怒曰:“卿皆我之腹心,当进忠献直,何乃附下罔上,反为孝孙言也!”彦博拜谢,珪独不拜曰:“臣本事前它,罪已当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肖,置之枢近,责以忠直。令臣所言,岂是为私?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诮臣,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而罢。翌日,帝谓房玄龄曰:“自古帝王,能纳谏者固难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齐,宣王贤主,杜伯犹以无罪见杀,吾夙夜庶几前圣,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责彦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进直言也。”
十三年,遇疾,寻卒,年六十九。
(选自《旧唐书》)
3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宗指示之曰指示:指给……看
B. 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顾问:回头问
C. 臣本事前宫本事:本来侍奉
D. 不以不肖不肖:没有才能
3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卿乃问朕是非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①齐桓公之郭②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C. ①帝默然而罢②举世混浊,何不承其流而扬其波?
D. ①何乃附下罔上,反为孝孙言也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8.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珪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①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
②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③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④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
⑤陛下忽为教女乐而怪之
⑥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珪的叔叔王颇是当时的大儒,很欣赏王珪,后来,王珪受叔叔的牵连躲在南山避罪十余年。
B. 王珪曾侍奉东宫太子李建成,很得太子信任。建成被杀后,王珪又侍奉唐太宗,继续为官,但很多时候,太宗对他还是心存戒备的。
C. 王珪借古事劝谏君主,唐太宗虽不采纳,但是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D. 本文成功塑造了敢于劝谏君主的“谏臣”王珪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唐太宗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一面。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译文:
(2)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译文:
(3)时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教宫人声乐不称旨,为太宗所让。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6——100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使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府以解赵围,若无之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9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降逆贼杨异等——降: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规: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雅:儒雅
D、尽心朝廷,谠言善策——谠言:正直的议论
9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a、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b、至丹以荆卿为计
B、a、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a、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b、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D、a、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98、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1)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诗雅好推贤
(3)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4)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5)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6)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1)(2)(3) B、(4)(5)(6)
C、(2)(3)(4) D、(1)(3)(6)
9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B、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C、人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的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建武十四年,因为派人为弟弟报仇而犯罪。
100、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译文: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95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知薛,叔孙通从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野,说上也:“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奏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至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知今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1)节文:节制修饰。(2)绵蕞:叔孙通制定朝礼时的习仪。绵,指用绳索表示习仪的处所;蕞:指用结所的茅草表示习仪的尊卑位次。
9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令群臣习肄——肄:练习,学习。
B、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就:完成。
C、于是皇帝辇出房——辇:皇帝乘坐的专车。
D、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仰:向下压,低。
9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a、公所事者且十主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a、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b、若是其甚与
C、a、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b、蒙故业,因遗策
D、a、乃拜叔孙通为太常b、乃使其从者衣褐
9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叔孙通能因时世人情而变的一组是()
(1)叔孙通降汉王
(2)服短衣,楚制
(3)叔孙通就其仪号
(4)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5)遂与所征三十人西
(6)乃令群臣习肄
A、(1)(2)(4) B、(3)(5)(6)
C、(2)(4)(5)D、(1)(3)(6)
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降汉后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叔孙通察觉到这一点,为博汉王高兴,就换穿按照楚地的习俗裁制的短衣。
B、大臣们饮酒争功,醉了后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坎击立柱,不受简易仪法约束,这引起了高帝的不满,于是叔孙通就劝高帝制定朝廷礼仪,得到了许可。
C、鲁地有两个儒生看不起叔孙通的为人,认为叔孙通兴礼的做法不合古法,怕玷辱了自己,不愿参与,叔孙通嘲笑他们的鄙陋,不懂事世的变化。
D、叔孙通善于因时世人情而变,数次易主,主持制定的尊卑有序的威严仪礼令各级官员惊惧肃敬,从而确立了皇帝的地位。叔孙通也因此提了官职,得了赏赐。
9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译文:
(2)、御使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4——79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菜,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软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7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素性佞邪素性:朴素的品性
B.于是刊章讨捕刊章:刊登文章
C.俭得亡命亡命:丢掉性命
D.若不重其名行名行:名声和品行
7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残暴百姓,所为不轨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C钦因起抚笃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D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76.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称代中常侍侯览
B.莫不重其名行称代张俭
C.赖其存者以百数称代汉献帝
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称代华阳洞
7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俭好的德行和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的一组是:
①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③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④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⑤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⑥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7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冒死严劾大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的罪行,受到天下人的敬仰。
B.由于朱并的陷害,张俭离家出逃,所到之处,人们不惜身家性命,掩护隐藏他,足见当时当政者不得人心。
C.张俭颠沛流离,到处逃命,天下人争着做收留他的东道主,可见张俭是个贤人。
D.张俭弃城丢官,灭身破族,其原因是他痛恨不仁之人过分而引起了祸乱。
7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8——73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68.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6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鲍叔知其贤B、管仲富拟于公室

其为政也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0.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修建
71.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7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73.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