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的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谈笑古今。
③真正进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皇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树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能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读王维《山居秋瞑》的不同感受,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答: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请结合第③段分析“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的含义。(4分)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末的“精神的明月清泉”的理解。(4分)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小时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反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目的是说明学习唐诗贵在领悟,死记硬背是无济于事的。 |
B.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谈到心中的明月清泉,借明月清泉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
C.本文语典雅而含蓄,如写到“明月松间照”时说“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 |
D.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的抨击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
E.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舟,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字”有多解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音义三者一体的“六书”构造系统,使得汉字本身具备相当的完整性,从而能够灵活组词。比及表音文字,汉字笔画繁复,却是当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汉字结构精致,形状优美,韵律协调,内涵隽永。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国人那么大的兴趣,除了出于对母语的情感外,还因为汉字本身具有活泛的灵性、睿智的义理、幽深的趣味,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字”的本义是生孩子。“字”的结构,上有屋宇,下有子息,合起来会意,即在家中产子。乍一听来,似乎有点奇怪,其实这里说的是汉字的派生原理。唐代书家张怀瓘说:“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在我国的经史典籍中,“字”含有“孳乳”“怀孕”“生殖”“繁衍”“养育”“爱抚”“教化”等意思。
在今人眼中,“字”,就是文字,没人会把它与生孩子联系起来。倘若仔细考究,即便是后来,乃至现在,“字”的表意尽管不再与生孩子相关,但也不限于记录语言的符号,还可以拓展为文书、信函、书法、人名、嫁娶等意涵。
称文书为字。签署合同、契约、协议,订立遗嘱、保证书以及书写借条、收条、欠条、领条、发条等,口头语叫“立字据”,所谓“空口无凭,立字为据”。为防日后争讼,涉及利益交割的字据还要有担保人签字画押。字条,也称条子,可视为凭据。字条虽小,有时也能办大事。管事的条子往往是走后门的通行证,递条子办事的做法自古就有。
称书简为字。“见字如面”的意思是:看到这封信,就像见到了本人一样;“由字度人”的意思是:通过这封信,想象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字如其人”的意思是:书写的风格就像他本人的品性。
称书法为字。人们把书法绘画作品统称为字画。北宋书画家米芾,将蔡襄、沈辽、黄庭坚、苏轼以及自己的书法分别称为“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米芾的概括简明通俗,说的是书法的运笔风格。
称别名为字。过去的读书人因礼节相关,姓名之外有表字。《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成年后就要取字,以便他人尊称,同辈及晚辈不得直呼其名,所以有名讳一说。命名取字的讲究很多,通常要“名字呼应,互为表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字孟德,孟为排行,“德”与“操”相呼应;孙权,字仲谋,仲为排行,“权”与“谋”相呼应。这一古风延续到近代,乃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如辜鸿铭、孙中山、胡适之、梁实秋等称谓,都是表字冠姓而不是姓名。
称嫁女为字。待字闺中指的是成年待聘的女子。古时女子“十五及笄”,盘起头发,插上簪子,这叫“上头礼”,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后再取一个“字”,表示嫁人了。所以,成年女子尚未婚配,就叫“待字闺中”。下列对于“字”的表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今人眼中的“字”就是“文字”,与它的本义“生孩子”相去甚远。但根据汉字的派生原理,“字”就是“在家中产子”。 |
B.唐代书家张怀瓘对“字”有“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的看法。这与经史典籍中“字”有“孳乳”之意是一致的。 |
C.现在,“字”的表意已与“生孩子”无关,也不含有“繁衍”“养育”“教化”等含义,它只是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 |
D.“字”的多解,由最初的“生孩子”,拓展为今人眼中的文书、信函、书法、人名、嫁娶等意涵,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至今通行的最古老文字,它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漫长演变过程,本身具有完整性,能够灵活组词。 |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国人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是汉字本身具有灵性、义理和趣味,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等因素。 |
C.口头语的“立字据”指的是签署合同、订立遗嘱和书写借条等,为了防止以后利益纠纷还需要担保人在字据上签字画押。 |
D.古代读书人“名”之外还要有“字”,这与礼节无关,这种古风甚至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孙中山的“中山”不是名而是字。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作为当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有很多令人骄傲的地方:结构精致,形状优美,韵律协调,内涵隽永。 |
B.平常我们所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这里的“字”常被狭义理解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实这里称书简为字。 |
C.北宋书画家米芾称自己和蔡襄、沈辽、黄庭坚、苏轼的运笔风格分别是“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用语简明通俗。 |
D.古代“字”有“嫁女”之意。“待字闺中”,是指女子还未出嫁;若表述为“笄而字”,就是说女子已将成年,嫁人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带来的福气
李运鼎
①推开屋门,母亲在蒙头睡觉。我叫了一声,妈!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道,谁呀!
②是我,妈,你不得劲了吗?她缓慢地翻身坐起,白发蓬乱,一脸倦容地看我一眼,瞌睡。
③我一边拿起梳子给她梳头一边笑说,大白天的,睡啥觉?她看一下外面,这不,天才亮吗?
④我说,快吃晌午饭了,你不去捡“宝贝”,别人就捡跑了!
⑤她说,老神仙给我留着哩——别梳了,老婆子了,头发梳恁理顺有啥用?
⑥我说,头发梳理顺后捡“宝贝”时,人家就说,看这老太太多漂亮;乱蓬蓬的头发,人家就会说,看,那捡垃圾的疯婆子又过来了!母亲就笑起来,你这娃儿咋不说正经话呢!
⑦母亲晚上七、八点就睡觉,夜里一点多坐起来自顾自说话,说累了再睡一会儿;四五点就起床,到外面捡垃圾——“宝贝”;吃过早饭,还去街上捡“宝贝”,捡累了回来就睡。一晌下来,她的“宝贝”就能堆一屋子。生物钟完全乱了,搞得一家人也跟着乱。
⑧妹妹老在为清理垃圾的事与母亲发生争执。妹妹要把垃圾清理出去,母亲横竖不让。每次都要等母亲出门捡“宝贝”时,妹妹才能把堆满屋子的垃圾清扫一遍。
⑨我清理母亲的“宝贝”时,总是先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递给母亲,对她说,这是收垃圾人给的定金。她接过来问,这是多少钱啊?我说,你数数。在母亲数钱时,我就把一屋子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⑩母亲虽然疲倦,我还是鼓动他出去捡“宝贝”,毕竟生命在于运动。母亲八九十岁了,这大半辈子,哪一天都会走很多路,干很多活。如果不让她干活,不让她走路,就等于给她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妹妹每每抱怨母亲捡“宝贝”的事时,母亲就说,你哥叫我捡哩,咋着?
⑾给母亲梳完头,母亲就问我,娃儿,今儿个你咋不去上班啊?我说回来看看你就走,你是不是想去捡“宝贝”呀?母亲说,谁还捡呀,你们不是都不让我捡吗?我瞌睡了,你上班走吧!
⑿说着母亲又躺下了。我给母亲盖好被子说,妈,你一会儿捡“宝贝”别跑恁远,迷了路找不到家咋办?母亲说,我就恁笨?嘴底下就是家!
⒀我走到街上,见了邻居站在那儿说话,邻居就给我说些母亲捡垃圾的小趣闻。一转脸看见母亲已经走了出来,两眼不停地在路两边查看,手里已经捡了一把垃圾。她看见我时,本能地把垃圾背到后面。
⒁我走过去问,妈,你不是睡觉吗?母亲说,我出来送送你。我说,你手里拿的啥呀?母亲只得拿出来,啥,捡哩宝贝!我一看又是一沓垃圾纸,手上已弄得很脏,就拉她到邻居家水池上洗手。她说,好好的手洗啥哩!我说,把手洗干净才能捡宝贝呀!
⒂洗手时,我看见母亲的一个指甲劈了,就掏出指甲剪给她剪指甲。她就认真地看我的手,又用另一只手摸摸我的手说,娃儿你恁有福,看你这中指多长;男人有福一人福,女人有福发满屋!
⒃几个邻居听见,都夸她,你看这老太太不迷了,还出口成章呢!就是您有福,才给您娃儿们带来了福气!母亲笑咪咪地问,真哩?是我给她们带来的福气?
⒄我看着母亲认真地点点头,是哩,都是你给我们带来的福气!下面对文章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选错一项不得分)
A.本文截取了与母亲生活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真挚、深厚的母子之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
B.文章第①段写“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刻画了作为老年人的母亲面对儿子的关心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
C.文章采取以顺叙为主,间以分叙的叙事方式,在平实的叙事中,作者娓娓道来,自然流露情感,表达了对天下所有母亲美好的祝愿。 |
D.文章把“我” 和“妹妹” 对待“母亲”捡垃圾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爱戴之情以及“妹妹”的年幼无知。 |
E.文章采取有限的视角,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通过“我”之眼、“我”之口来写“母亲”的言行,“我”既是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联系全文,概括 “我”的母亲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我”的几个邻居对母亲的夸赞,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写作意图。
文章标题是“母亲带来的福气”,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来探究其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新诗中尺度的缺失
诗歌只有美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易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才能引领心灵进入哲理的思考中。
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之间豁然有所得。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情。
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要能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问。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我要问一问每一个写诗者。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很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忧虑。长时期以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的漠视,都导致人性脆弱易折。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每一位写诗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明晰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垮他心中的高峰。这种力量的强大体现在诗歌中则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而能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的是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写诗者都要明确的。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和社会生活的进程中更新发展着。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于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时刻是一个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但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能保持诗艺上自觉且清晰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诗人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从这个角度来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来说,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压抑。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们应解开诺贝尔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我们的书写是为历史而存在的,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而不是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存在的。
(选自《北京文学》2012年第12期,有删改)关于诗歌的创作原则或指向,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创作要体现美,要能打动人,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
B.要想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人就要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 |
C.诗歌作品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这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自我之中不迷失。 |
D.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 |
对当今诗坛的弊病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一些诗人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名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诗歌创作原则,根本原因是他们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 |
B.由于教育与生活的影响,当今某些诗人自身的人性脆弱易折,这也使得这些诗人自身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
C.当今诗坛上那种丑化、鄙化、俗话、矮化的痞子诗歌主要体现了某些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之人的审美扭曲。 |
D.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在诗歌创作中能时刻保持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诗人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者希望诗人们在心灵上是强大的,并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
B.在作者看来,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 |
C.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来的原因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自身对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身审美素质方面的问题,又有诗艺方面的问题。 |
D.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并且在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的基础上,又有自我意识的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共20 分)
村庄是一蓬草
陈应松
常常,看着你,对视着你,注目着你,远远地,就是一蓬草,野草,杂草,荒草。你在没有路的地方,路最深最远的地方,在天的涯岸,水的尽头。
是谁使大地上布满了村庄?容易这么说,村庄总是仓促形成的,在仓促中生长和生育。也许,在田野上劳动求食的人,要有个睡觉的地方,于是有了村庄。也有一些四处乞讨的人,走累了,决定停下来,于是有了村庄。人是村庄的草籽。当你走进村庄,狗的狂吠分割了它们。原来,小块小块的村庄,是狗的叫声守卫和划分的。一些俨如上上个世纪的、面如斧劈、灰头土脸的人在默默耕种,在村里走来走去。你在想,真是一蓬野草啊。
夕阳下、烟雨中它是无比美丽。我拍照过,我写过无数的美词,还有浪漫主义的诗。到了晚上,野草开始疯长,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像黑暗漫上来,星星,萤火虫,还加上有一声没一声的牛叫和狗吠。当我在村庄里呆着,走着,躺着,面对星空大野,突然感觉自己就会变成一只家禽或是一头牛、一件农具。那些在圈里嚼草反刍的牛,或是墙角那在灯火的盲处泛着汗水之光的犁,都是我们。也是他们。村庄的草籽,村庄的祖宗,村庄的人。再可能,从农家的饭桌上走出来,微醺时,眯眼一看,啊,那些紧守村庄的,在田野上劳作的,我的乡亲,一个个酷肖与他们亲近并饲养的家畜、摆弄的农具。他们分明就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张犁或者是一把锄头。当然,他们也可能是蒿艾、蒲苇、葛藤、植物的块茎。
对天发誓,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村庄里的桃红柳绿,不是村庄这蓬草的春天。这些村庄,一律地老。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事实上,许多村庄可能活得更久,两千年,五千年。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她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愣仔。没有,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它的老年斑和凹陷的面颊、青筋暴露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它必须是一个老人。轻狂无知、豆蔻年华、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话。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沉默是村庄的品德。村庄没有嘴,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只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雨雷电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于太久的往事?它的怀里,死去了太多的人,睁开眼睛到处散布着高高矮矮新新旧旧的坟。它已经麻木了。再说,它经得起它们的抽打与蹂躏。草虽老,却不会死去。
村庄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和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说吧,村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一言不发?你灯火低矮,屋顶黯淡。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都是百感交集,恨爱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我逮到过一只漂亮的鸟,就逮到了想你的线头;我曾被人塞过一块糖,我就找到了甜蜜理由;我被蜂螫后抹过哪家媳妇的奶水消肿,就滋生了朦胧的爱意……这种幸福就像我人生经历中遭遇厄运后太多的支援,像我奋斗中的感恩,所以,我找到了写下村庄的理由。歌颂野草就像歌颂我的命运。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我如果哭过,我也不会妥协。我是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取决于我的基因。给我一个墙缝,我也有春天。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地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车辙恶狠狠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不要伤心,村庄。我听出来了,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风?是树?是水?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
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哪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当我的心因莫名地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它更像是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用饱满的情感和极富个性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感伤而又充满质感的乡村世界。 |
B.在作者看来,村庄必须是一个老人,“轻狂无知、豆蔻年华、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也就是说衰老、像“一蓬草”没有活力的地方才称得上村庄,而那种年轻的、有生机的地方不叫村庄。 |
C.作者曾说:“所谓故乡,就是总梦见那儿的鬼地方,就是想哭哭不出的地方,就是心越走越近,而人越来越远的地方。”作者这种独到的理解,无疑为这篇散文的情感抒发增加了厚度,说明村庄越让人喜欢,越让人远离它,逃离它。 |
D.题目“村庄是一蓬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具有的特点,还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
E、现实的村庄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沦陷,但作者坚信“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深刻地说明村庄所具有的内涵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永不会消失。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哪些特点?作者对它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文章中情感的舒与急,是巧借人称转换完成的。请作简要分析。
“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当今的乡村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特币,因何而疯狂
熊爱宗
从2013年开始,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持续火爆,其价格不断攀升,11月底甚至一度超过黄金价格,其飞速发展的态势受到了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本质上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一些虚拟物品,也可以与一些国家货币兑换套现,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近期有媒体报道,美国前赌场老板出售其拉斯维加斯的豪宅时表示愿意以比特币进行交易。
然而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比特币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比特币,这个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挖矿”。这赋予比特币两个特性,一是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比特币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挖矿”行动来制造比特币。二是供给的有限性。通过设置复杂算法,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按照最初设计的规则,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量的增大,比特币的生产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停止。
比特币已经成为一种极度活跃的投机品。来自虚拟货币交易商Mt.Go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之前,比特币价格一直徘徊在100美元以下,并未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然而从201 3年上半年开始,比特币价格开始疯狂上涨。至11月底、12月初,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1200美元,短短一个月上涨超过6倍。这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进入,一些比特币辅助业务,如比特币“挖矿机”买卖、交易平台、支付中介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
比特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追捧呢?
一般来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对比货币职能,比特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比特币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无需第三方清算机构,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第二,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存在超发导致通货膨胀产生,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第三,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使得其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为比特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纷纷出台,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比特币供给有限的属性使其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从而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例如2013年4月,塞浦路斯宣布对储户进行征税,导致民众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推动比特币价格大涨。
然而,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既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持有者和使用者的信心,一旦人们预期它的用处下降,比特币最终将会沦为一堆计算符号,失去任何价值。同时,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比特币不受任何货币发行当局的监管和控制,但其却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
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例如,近期欧盟银行业监管当局向消费者发出警告,要求其警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风险。由于这些货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同时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因此,消费者买卖比特币时要审慎。韩国金融当局近期则宣布比特币缺乏稳定性,对比特币缺少可测量的金融指标表示担忧。印尼和澳大利亚等货币当局也对比特币的风险表示出一定担忧。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指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提醒社会公众注意相关风险。
货币当局应该加强对于比特币的监管。从目前来看,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既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也可能给宏观金融带来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应摒弃投机心态,切莫盲目投资,避免成为金融泡沫的牺牲者。
(选自《世界知识》2014年第1期)下列关于“比特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虚拟物品,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 |
B.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是指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比特币,因此比特币可以无限量的拥有。 |
C.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人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这是它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之处。 |
D.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而且随着比特币产生数量的变化,“挖矿”的难度也在调整,因而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 |
对“比特币”受到追捧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的“去中心化”, 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使得它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 |
B.比特币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也不需要第三方清算机构,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 |
C.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因为超发而导致通货膨胀,理论上有防通胀的优势,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 |
D.一些国家的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 “去中心化”的属性使比特币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导致人们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甚至可能失去任何价值。因为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 |
B.由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供给有限的特性,它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打乱正常的货币秩序。 |
C.尽管比特币具有很多法定货币所没有的优点,但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他们认为比特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且缺乏稳定性,有一定的风险性。 |
D.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不要存在投机心态,盲目投资,因为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