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问题。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 |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 |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
根据2000年~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适应 |
B.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
C.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
D.人口变化特点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图中①、②两地之间的山脉是()
A.贺兰山 | B.阴山 |
C.大巴山 | D.秦岭 |
.关于①、②两地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是草原,②地是森林 |
B.①地是半干旱地区,②地是半湿润地区 |
C.①地是落叶阔叶林,②地是常绿阔叶林 |
D.①地是中温带,②地是暖温带 |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读下图,回答下面问题。在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A.丙丁乙甲 | B.乙甲丙丁 |
C.甲乙丙丁 | D.丁丙乙甲 |
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
A.乙 | B.甲 |
C.丙 | D.丁 |
读海南岛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岛内封闭实线为等高线),完成下面问题。该岛M地的年太阳辐射量比P地要多,主要是因为M地()
A.晴天天数多 | B.海拔高 |
C.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 | D.纬度高 |
读图中相关等值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虚线值的大小:④>③>②>① |
B.实线值的大小:a>b>c |
C.从等温线看,此岛现在是冬季 |
D.从实线看,此岛现在是夏季 |
海南岛一年可种植三季稻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 B.热量充足 |
C.雨水充沛 | D.地形平坦 |
读下图,完成下面问题。甲、乙两地所在省级行政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A.汾河 | B.太行山 |
C.黄河 | D.贺兰山 |
图示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大致是()
A.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 |
B.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
C.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 |
D.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
读世界某区域图及甲、乙、丙三地气候资料统计表,回答下面问题。
序号 |
A |
B |
C |
年降水量(mm) |
143 |
295 |
485 |
1月均温(℃) |
-5.6 |
5.2 |
10.3 |
甲、乙、丙三地与表中ABC的对应排序是()
A.ABC | B.BAC |
C.ACB | D.CBA |
丙地附近的湖泊是世界著名的内流湖,其面积逐年萎缩。湖泊萎缩的原因不包括()
A.种植棉花 | B.气候变暖 |
C.人口增长 | D.围湖造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