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又决定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该举措( )
①更好地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②规范了国家行为,全面保障公民利益
③加强了法律保障,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④扩大了公民权利,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A.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 B.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
2013年6月,国家图书馆承办了“大漆的记忆”展览会。部分展览内容将在国家图书馆网站发布,公众可远程在线浏览,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②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具有决定性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A.①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②③ |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
A.学生的道德素质决定文化素质 |
B.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 |
C.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 |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
有人形象地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划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C.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比劳动更重要 |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