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问题。
表l:
地点 |
① |
② |
③ |
④ |
年降水量(mm) |
15.6 |
466.6 |
777.4 |
205.4 |
一月平均气温(℃) |
-8.5 |
-6.6 |
-1.2 |
-0.9 |
七月平均气温(℃) |
27.4 |
23.5 |
23.9 |
23.6 |
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海拔高度 | D.洋流性质 |
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
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 D.④农作物以水稻和青稞为主 |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
读下图回答: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地将出现连续性降水 | B.日均温①地小于③地 |
C.②地附近地面又暖又湿 | D.日温差①地大于④地 |
下图为1984年12月18日夜间天津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若只考虑温度固索,则图中P点近地面风向为
A.西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东南风 |
下图中与天津市近地面对流层大气运动所体现的地理原理相似的是
福建高三(1)—(4)班教室内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最大值时(假定一年中每天都为晴天)
A.全球昼夜平分 | B.北半球此时处于夏季 |
C.太阳直射20°S | D.南极圈出现极昼 |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南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 B.乙、丙、丁、甲 |
C.丙、丁、甲、乙 | D.丁、甲、乙、丙 |
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 B.甲、丙、丁、乙 |
C.丁、乙、丙、甲 | D.甲、丙、乙、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