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
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果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运用财政知识,为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出合理化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8年12月8-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
结合上述材料,试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理由。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1 2003—2006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投资构成

注:2003年~2006年,广东省高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庭。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财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房屋、车辆、收入。
材料2 2003-2006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人(单位:元)

材料3 2003-2006年广东省人均GDP情况

注:由于申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股民人数和新开户人数都急剧地增加,股票交易量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景象,2006年人均购买有价证券投资额较上年猛增52倍。
问题:(1)材料1、材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l、材料2与材料3之间有什么联系?
(3)政府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人?

材料一 2005年我国社会经济收入差距状况分析表

比较项目
全社会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
行业(人均平均工资)
职业收入差距

收入
差距
状况
居民收入
基尼系数:
超过0.4
城镇居民:年增速8%-9%
乡村居民:年增速4%-5%
全国机关:约1.6万;事业单位:1.5万;企业:约1.4-1.5万;电力、煤气等行业;超过6万元
企业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

注:联合国有关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超过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材料二 2005年10月,党的十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材料三 2006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统观全局,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统筹兼顾,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二与材料三共同说明了什么?
(2)从经济生活角度回答党与国家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3)运用分配、财政与税收知识分析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近年来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国财政收入连续突破2万亿元、2.5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
(1)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哪些?
(2)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有什么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