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D.“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E.通过过节来“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是说给人们内心中一些被压抑的理想一个施展的平台。
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觐阳关(雨翁)
阳关,有一片丰美的水草。青藤牵扯 ,灌木葱茏;芦苇环绕着几湾清水 ,游鱼在苇丛中窃窃私语 。绕过几道水湾 ,阳关雄岗便横亘在面前。岗下是大壑,壑上有深潭。潭水如凝,碧可照影。想当年,这大漠腹地 ,军民数万 ,莫不都是仰赖这潭清水的养育?阳关城早已飘逝了,唯这潭清水 ,还聚着一汪灵性 ,倘若当年此潭有名,我想,它必定叫做“慈母潭”,可惜被史书遗漏了。
遥远的风景,是大片的昏黄和大片的青灰,连缀着天际泥色的云墙。我犹如置身一座庞大的园囿,纵然插上翅膀,也飞不过这天地的合壁。
象征着大戈壁的坚韧的骆驼刺,不知于何年何月,随着漫卷的飞沙,一丛一丛的去更远的地方流浪了。只有一簇偶然可见的红柳,笼一团火焰,燃烧着这空旷世界的寂寥。于是,这世界便放射出一种惨烈的美。
逶迤起伏的沙梁上 ,有一队野兽 ,隐隐约约 ,辩不清是野驴 野马或天狗天狼。在这寸草不生的大漠上,这群野兽凭借什么来维持生命呢?
北望浩瀚 ,似有一大群参差错落的断壁残垣 ,也许是古丝绸路的驿站吧?向导告诉我 :那是古阳关留下的古墓群 。阳关城早已灰飞烟灭了,唯有这群墓葬永存千古。
我恍然而又怅然。
墓群,驾着蜃气,跨越千载阴霾 ,飘忽在时光之上 。这些凝滞的荒坟,这些逡巡的幽灵 ,这些被烈日暴晒而决然不散的蜃气 ,这些被蜃气虔诚托起的灵氛 ,它们才是古阳关的真魂!
视线向西,越过漫漫平沙,目极处有一抹绿色林带,阳光下漂浮着彩霞的亮丽,不用说,那就是胡杨了。
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这就是胡杨!
茅盾先生看到黄土高原上的白杨 ,曾感慨不已 ,顶礼赞颂,倘若他当年有机会来到大西北的深处 ,看到这傲然瀚海自成天地间一绝的绿云 ,又该如何的膜拜呢?
假如再做无稽之想 ,穿过那一脉壁垒的云雾,是否就是那些千年戍卒的幽灵们朝觐的天堂呢?或许正是由于对那天堂的渴望,幽灵们才逡巡在这里而得以慰藉吧。
遥想摩诘当年 ,一声西出阳关 ,咏出千古三叠。有道是“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那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啊!
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觐”是朝拜的意思,文章以“觐阳关”为题,表达了作者对阳关这一古迹的虔诚和敬意。
B.文章起笔先写阳关雄岗、大壑深潭、骆驼刺、红柳、野兽及古丝绸路驿站等,都是为了衬托古阳关的真魂——古墓群。
C.文章起笔于绿,收笔于绿,绿是全文的中心线索。
D.这篇散文由远及近,渐入佳境,托物言志,含蓄委婉,结尾升华了主题。

E、文章最后一段的引用 ,强化了古代戍边将士离别的哀怨。
2、文中写“我恍然而又怅然”。作者为什么“恍然”?为什么“怅然”?
3、文章为什么将阳关“傲岸浩瀚”的胡杨与“黄土高原的白杨”并提?
4、文中的“天堂”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国建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的两次冰河期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由于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可分为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再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 “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看法③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对第2自然段“他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这种看法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人类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理论的分歧点在于: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一致。
D、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摆渡自己(佚名)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的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 ,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中伸出手紧紧的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 ,为自己折了一只船 。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种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却患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索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的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的找不到过去的桥。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的放弃,早早的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是用幻想折成一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也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互联网上给从未谋面的朋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灰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就会在我们自己手里。
1、 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中多次使用的词语“有的人”,含义其实并不一致。
B.文中有两个自然段开头的“也许……”句不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C.本文善用比喻,如“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又如“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碰上没有桥的河岸”等等,含蓄、形象、生动。
D.文章举史铁生和霍金“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为例,说明只有才华和思想才是战胜 苦难的最好的“船”。

E、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语言简洁、警策,是通篇主旨所在。
2、 同样是到达对岸的工具,仔细体会,本文中的“桥”和“船”其实有不同的含义。试分别写出它们不同的喻意。
①“桥”的喻意是:
②“船”的喻意是:
3、根据文意,“摆渡自己”的“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什么样的作用?试分条阐述。
4、文中写到“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而史铁生则看穿了“死是一种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 霍 金                               
② 史铁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漫谈盲目阅读(林非)
我在自己长期的浏览中间,形成了一种粗浅的经验,这就是自始至终的阅读过程,都必须贯彻着充满自觉性的判断,思索和分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究竟是宣扬真实抑或虚假、准确抑或谬误、正义抑或邪恶、美丽抑或丑陋、高尚抑或庸俗?只有养成了这样读书的方法和习惯,才容易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真正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
如果不是从这样的阅读中汇成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而是糊涂的追随着别人的爱好和主张,别人炫耀和宣扬什么,自己就亦步亦趋的去阅读,并且不假思索的接受那些可能是谬 误的捧场 ,像这样不开动自己的大脑 ,就如叔 本华所说的“是别人在代替我们的思想”,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必将逐渐消失”(《读书与书籍》)。这种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方式,只能极大的糟蹋自己珍贵的精力,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长进。
比如说多年以来,曾经大量的介绍过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书籍可以很好的了解那里文学创作思维的变迁,认识她与19世纪西方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劣究竟何在,从而有利于拟订如何借鉴其卓越之所在和避免它的阙失和弊端,对于更为开阔和深邃的发展自己民族当前的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然而从某些表现出来的阅读状况来看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当一种片面的对它进行鼓吹的论调大声高唱时,许多阅读者也就糊涂的盲从着,随之而晕晕乎乎的万分敬仰起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趋势显得十分复杂,总的思想倾向是对于并未摆脱金钱垄断的资本主义文明,异常敏锐的感到苦闷和绝望,从而产生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却又在否定理性主义的思潮中,陷于迷茫、惊慌和颓丧的境地。与此相关联的是他们在渲染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艺术技巧方面,竭力趋于新奇、变换和微妙的追求,更渲染出了幽冥、怅恍、晦涩和扑朔迷离的境界来,有时甚至将读者对它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精神的折磨。当然其中蕴 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具有不少正面的意 义 ,然而负面 的影响也比比皆是。如果陷于盲目和盲从的阅读中,肯定有害而无益;而如果充满了自觉性的判断,通过思索和分析去进行阅读,那就肯定会得到重大的收获。
又比如近年以来 ,出现了大批胡编乱造的跪拜讴歌清代帝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通过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代许多虚虚实实与炒作不完的故事,把他们编排和颂扬成十分的圣明与崇高,从而又燃起了崇拜专制帝王的顽强情结,比起《国际歌》了“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理想来,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倒退和沉沦。这三个统治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帝王,自然也做过一些好事,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么一部历史简直就更黑暗、荒谬与恐怖了。至于要谈起他们的恶行来,也是有据可查的。仅就他们凭借着专制帝王的独断和横暴,以及通过酷刑和屠杀,分别制造了多少鲜血淋漓的文字狱而言,就异常严重的摧残和扼杀了人们独创的才智和正直的品格,多少人只要还不想豁出性命去抗争的话,就得摆成鹦 鹉学舌的姿态 ,于是满世界都变成了精神萎靡 、思想萧瑟 、死气沉沉的局面。这祖孙三代专制与禁锢的统治方式扼杀了思想的自由与独创,无疑是种下了造成整个国家衰颓、柔弱乃至不能抵御侵略的祸根。如果缺乏这种正气凛然的认识,就很可能被那些磕着响头的作品所腐蚀和俘虏。
在“不良文化倾向 ”大行其道时 ,更应该注意在判断与分析中去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开卷有益。
1、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恰当的说明了缺乏正确阅读品质的实质和后果。
B.作者在第2段里所说的“不假思索的接受那些可能是谬误的捧场”,指的就是第4段里说的对封建帝王的盲目崇拜。
C.作者几次批评“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方式,“盲目”就是自己胡乱的选择阅读作品,而“盲从”就是糊涂的追随别人赶时髦式的选择阅读作品。
D.作者善于使用成语 ,如“亦步亦趋”“鹦鹉学舌”等等,言简意赅,而又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E、“甚至将读者对它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精神的折磨”,这句话深 刻的阐明了现代主义作品对人们的精神腐蚀。
2、分别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① 正面的意义:
② 磕着响头的作品:
3、作者否定有关清代帝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4、简要概括作者提倡的阅读品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1、文中加点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2、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