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叫“80后”,其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有如下特点:
追求时尚、个性——标榜“我就喜欢”,崇尚“我有我风格”“我的地盘,我做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追求时尚、新鲜、前沿的消费潮流,看重产品的夸耀性、符号性和个性化。追求享受和品牌——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讲排场,好攀比
倾向超前消费——敢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很多人花钱没节制,常常是“月光一族”。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80后”消费特征体现的消费心理。
“80后”追求个性、热衷于对新产品的消费,有何积极意义?
针对上述“80后”的消费现象,准备向该群体就“如何做理性的消费者”发出倡议。请你写出该倡议书的提纲要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省老年人口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人口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要求修改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日益强烈。2010年,部分省人大代表在民意调查基础上,联名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关于要求省人大尽快修改《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的议案。2013年11月,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生育政策。同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调整生育政策的决议》,要求各地及时修改相关地方法规。2014年1月13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九条的决定》,浙江成为了全国首个“单独二孩”政策落地的省份。
结合材料,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解读浙江省“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过程。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一: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政府要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新常态”,“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任何行为以及出台的政策规定,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以保证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政府权力的运行还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吐槽与情绪发泄在所难免,而这正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
材料二: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给我国文艺界吹来一股春风。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一部好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受到欢迎。
(1)根据材料一,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这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必将推动中国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核心引领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改革举措
材料二:《决定》中提出了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其中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学者指出,该举措的意义主要在于:扩大地方立法自主权;摸索出设区市立法的一般性经验一般性规律,对全国人大制定《立法》起到促进作用等等。
法治之基
材料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2)“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意义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高三某班级同学准备组织主题为“全民守法、法治之基”的普法宣传活动。请从微观市场主体角度设计两个活动方案并说明经济依据。
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作为新一轮对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要做“苗圃”不做“盆景”。
材料一:运行一年以来,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成效初步显现。其中,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及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都基本建立并有序推行。
注:“负面清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在这个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
材料二: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引领开放。实践表明,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是如何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阐述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目的。
2013年,全国各地不断遭到“雾霾”侵袭,“PM2.5”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应对雾霾 保护生态”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
认识问题:21世纪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灭绝。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对我国生态问题的看法。
分析问题:针对当前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危害区域性大气环境,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十条措施,涉及严控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使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结合材料,说明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依据。
解决问题 :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各地纷纷颁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了更为细致和严格的要求,努力改善空气质量,达成社会公众的期盼。
(3)请结合材料,为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