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10月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汉代以来,孔子一直被放在神坛上,作为"圣人"的代表。
(1)、孔子分立了什么学派?在汉武帝时期,孔子是如何"被放在神坛上"的?
材料二、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2)、请你举出一项能体现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宋代科技成就。宋代科技成就主要经过谁传到欧洲的?
材料三 经过民主革命洗礼的陈独秀为振兴中华,大力宣传新思想。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因素。
(3)、陈独秀的新思想来源于欧洲。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得益于哪两次运动?
(4)、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除了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外,你认为中华民族精神还有哪些内涵?我们青年学生是朝代的先锋,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新文化运动 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一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一)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工商业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根据所学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④ 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有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哪两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2)凤阳发生巨变的原因是实行一种什么新的生产变革?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
材料二“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中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材料三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含义是什么?
(4)回想过去,关注当今,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台湾通志》
材料二海峡两岸鲜花开,统一的旗帜升起来。一国两制决策好!统一的号角响起来。我们本是一家人,我们本是亲骨肉,我们盼望早团圆,没有理由常分开。没有理由常分开。
———《海峡两岸歌》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英雄是谁?
(2)材料二中?它首先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它后来在什么时间解决什么问题得到了成功运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又是什么?目前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