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②鸢飞戾天者( )
③ 梅花为寒所勒( ) ④山容水意(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 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月景尤为清绝
C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D ①急湍甚箭 ②今岁春雪甚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请分别找出甲乙两文的总起句,并抄写在横线上。
甲文:
乙文: 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两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相似之处。
文言文阅读
菊圃记
元结
舂陵①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②,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③,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④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宴息之堂:人起居休息的地方。④旌旄: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此处借指官兵。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 地 近 宴 息 之 堂(2) 菊 非 可 恶 之 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前时自远致之()(2)及再来也()
(3)君子自植其身()(4)而忍蹂践至尽( )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是更为之圃贤于材人远矣 | B.近登望之亭无丝竹之乱耳 |
C.菊为助兴之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而忍蹂践至尽温故而知新 |
翻译下面语句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寡助之至()(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是以善为国者 ()(4)必先富民()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文言文阅读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2)弗食,不知其旨也 ()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甲】【乙】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课外文言文阅读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徒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
月流影移,复徒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网]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裹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自:曦:湍:旦: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沿溯阻绝溯迎而上 |
C.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 | D.自三峡七百里自非亭午夜分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内容,说说作者抓住三峡夏季和秋季的哪些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