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9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 (           ) ②鸢飞天者(         )
③ 梅花为寒所(           )        ④山容水(          )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负势竞,互相轩邈     ②横柯蔽,在昼犹昏
B ①猿则百叫无           ②月景尤为清
C ①夹岸高山,生寒树     ②在朝日始出
D ①急湍箭               ②今岁春雪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请分别找出甲乙两文的总起句,并抄写在横线上。
甲文:                                                                     
乙文:                                                                     
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两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相似之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同“反”,返回
C.有时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势竞上:凭依 皆生树:耐寒

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阅读《肃王与沈元用》,回答小题。(17分)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元用强记() (2) 辞偶俪()
(3) 矜其敏() (4) 略无矜()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1) 元用素强记 (2) 不 能 记 者 阙 之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取纸追书

A.至 B.观正浓
C.是吾剑所从坠 D.心所向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然必至草堂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潭中鱼百许头()(2)乃记之而()
(3)浣花溪委也()(4)西折纤秀长曲()
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信而是之(这样)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
C.愿留,参且到(希望)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无不然之事谓为信然
B.巡于公子案下其一犬坐于前
C.盖以至孝以其境过清
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贤能为之用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
“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
要回答。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钟会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①令:美好的
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停顿两处。(2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①公欣②差可
有令誉④魏文帝
下列各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
B.乙文中“卿面何以”和“出如浆”中的“”字意思和用法一样。
C.甲文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D.乙文第一句“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交代了魏文帝想召见他们的原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门》,本门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却说得很得体、巧妙。从甲文作者“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补充交代中看出的言语更巧妙。乙文的言语显得更加聪明、机警。(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