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问题。某一封闭区域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人,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
A.耕地 | B.森林 | C.淡水 | D.矿产 |
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 B.山东—气候资源 |
C.黑龙江—矿产资源 | D.新疆—水资源 |
根据广州有关规划,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
B.该指标与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成正比 |
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和绿洲。回答15~16题贺兰山成为“绿岛”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 | B.地形抬升,降水较多 |
C.冰川融水多,水源充足 | D.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
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地壳下沉,风力沉积 |
B.断裂下沉,冰川物质堆积 |
C.地壳抬升,河流侵蚀 |
D.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 |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又称反尼尔尼诺现象,它是大气环流系统与洋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导致气候异常,气象灾害加剧。据甲、乙两图判断11-14题:从垂直方向上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大气流动应为
A.东部气流上升 | B.西部气流下沉 |
C.呈顺时针流动 | D.呈逆时针流动 |
乙图为2007年8月以来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与常年平均值差异,图中反映出
A.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水温度相差4度 |
B.澳大利亚东、西岸水温相差1.5度 |
C.东南太平洋为一暖水区,水温高于西太平洋 |
D.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水温增幅较大 |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说法可信是
A.秘鲁渔场捕鱼量减少 | B.智利北部降水量增多 |
C.印度尼西亚降水量增多 | D.智利发生大地震 |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与洋流变化相关,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赤道暖流增强 | B.西风漂流减弱 | C.北太平洋暖流减弱 | D.秘鲁上升流消失 |
右图为6月22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该日与北京的白昼相比,甲乙两地的昼长()
A.都长于北京 |
B.都短于北京 |
C.甲地短于北京,乙地长于北京 |
D.甲地长于北京,乙地短于北京 |
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 |
B.该日甲地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 |
C.乙地气候常年炎热干燥 |
D.流水侵蚀是塑造乙地地表的主要外力作用 |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带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 B.补给以降水为主 |
C.水量向下游增大 | D.径流年际变化小 |
右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
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
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 D.三地风力侵蚀。易形成风蚀蘑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