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部分政区及邻国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我国东部邻国①是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②③中,是日本的是 。邻国④⑤中,是俄罗斯的是 。
⑵我国领土最北端A是 ,最东端B是 。
⑶省区C是我国 族聚居区。
⑷我国濒临的海洋D是 ;濒临E海的我国四个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
读图4、图5,回答下列问题。
图4图5
(1)图4所示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
图5所示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其主要原因是和。
(2)图4所示地区的居民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地区发展的种植业,称为农业。
图5所示地区的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
(3)图4中山脉A是;图5中B是盆地。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暑假期间,家住北京的贝贝去上海看世博会。贝贝手中有一份列车时刻表(见下表),但是他有一些困惑,你能帮助他吗?
车次D29 站名 |
到达时间 |
发车时间 |
车次T35 站名 |
到达时间 |
发车时间 |
北京南 |
07:47 |
北京 |
17:40 |
||
…… |
…… |
…… |
…… |
…… |
…… |
徐州 |
13:56 |
14:02 |
徐州 |
04:09 |
04:31 |
南京 |
16:26 |
16:28 |
南京 |
07:32 |
07:38 |
上海 |
18:44 |
上海 |
10:41 |
(1)时刻表中的两个车次哪一个做到了“朝发夕至”?,该次列车全程耗时。
(2)贝贝的这次行程将依次经过我国的哪两大地形区?、。
(3)北京作为中国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之首,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有
。
材料一:2010年1月1日至8日,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影响,新疆自西向东普降中到大雪,局部地区为暴雪,雪灾已造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县(市)90个乡镇26.18万人受灾。
材料二:截至4月16日,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5000多万同胞受灾,各地区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云南省德宏州等地区连续近200天没有降水。
附:云南省德宏州2009年降水数据(单位:毫米)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降水(mm) |
0 |
0 |
19.2 |
59 |
182 |
192.1 |
294.1 |
167.1 |
149.6 |
74.9 |
51.3 |
0 |
材料三:2010年4月29日至5月17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4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暴雨洪涝造成广东、福建、湖南等11省区市的部分地区受灾。
(1)造成1月新疆雪灾的冷空气来源地是地区。
(2)我国西南地区缺水的季节主要在季(夏秋/冬春),西南大旱对受灾地区的糖料作物_(甜菜/甘蔗)的种植造成了巨大影响。
(3)我市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_灾害最集中、最频繁的地区。请从材料中找出该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_。
读“中国政区略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为我国陆上邻国____________;②为我国最大的岛屿____________岛,该岛西隔海峡与④省____(写简称)相望;③是海。
(2)长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河流,目前正在建设中的______________工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3)长江是我国的“水能宝库”,目前已基本建成的________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4)图中跨越长江并经过南昌的南北铁路干线是______ __线,通过这条铁路线,大陆向___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长江沿江地带西起攀枝花,东到市。
(2)长江沿江地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地区构成“H”形格局,对东部沿海地带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__(纽带或辐射)作用。
(3)长江沿江地带众多工业城市构成一条“汽车工业走廊”,请任意写出一个汽车工业中心。
(4)武汉周边地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水电站,盛产棉花,由此可推导出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工业的重要基地
A.钢铁、煤炭
B.钢铁、轻纺
C.火电、冶金
D.石化、汽车
(5)下列关于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B.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侨居世界各地的侨胞数量极大
C.是我国最大的林、牧、副、渔业基地
D.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6) 上海钢铁工业发达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附近地区工业发达,是一个巨大的钢铁消费市场
C.靠近煤、铁产地,原料丰富
D.技术人员众多,资金雄厚
(7)长江流域严峻的环境问题有()
①沙尘暴严重②洪涝灾害严重③酸雨严重④地震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能够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A.水资源污染问题 B.大气污染问题 C.水土流失问题 D.“城市热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