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
试管编号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 mL3%淀粉溶液 |
+ + + - - - |
2 mL3%蔗糖溶液 |
- - - + + + |
1 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 + + + |
反应温度(℃) |
40 60 80 40 60 80 |
2 mL斐林试剂 |
+ + + + + + |
砖红色深浅*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此行“+”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
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
C.60℃是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D.该实验证明了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具有高效性
普通小麦叶肉细胞内某些物质的转变过程可用下面的简要图解表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对图示的解释正确的是()
A.图中a过程中提供能量的物质只有ATP |
B.参与图中b过程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 |
C.图中c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 |
D.图中d过程还有大量ATP和CO2的产生 |
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可以让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下面有关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进行基因操作时,将人工合成的人胰岛素基因连接到质粒上,再转移到大肠杆菌中 |
B.用带有人胰岛素基因的工程菌发酵时,可在图中c所示时期得到大量的人胰岛素 |
C.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工程菌从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上,属于基因重组 |
D.人胰岛素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体内实现表达,是因为这两类生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代谢方式 |
人体内的下列哪一项变化,不会导致人体排出尿液的量明显增多()
A.血液中K+增多或Na+减少 |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
C.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 D.尿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葡萄糖 |
输血常常是抢救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从免疫学上,这种凝集现象的实质是一种()
A.体液免疫 | B.细胞免疫 | C.非特异性免疫 | D.过敏反应 |
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的生态系统,但类型不同,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功能发生明显波动后,再恢复到正常所需时间的图象。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 |
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 |
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
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草原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