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
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晁错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②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少不修细行,驰骋田猎,纵情肆欲,州曲患之,称为“三害”之一。后经陆云点化,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
吴亡,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及居近侍,多所规讽。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昔临新平,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中书令陈准知肜将逞宿憾,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不然,肜当使处先驱,其败必也。”朝廷不从。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节选自《晋书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下列各项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州府辟交,一齐,都
B.处其枉直,一朝决遣详,审察,审理
C.卿有老母,可以此也辞,辞别,告辞
D.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成擒,被擒,就擒

下列各项,全都直接表明周处“忠勇”的一组是:()
①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②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③周处吴人,忠勇果劲④自旦及暮,斩首万计⑤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⑥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时代的周处,驰骋田猎,纵情肆欲,成为乡里大害,但他本质不坏,一经开导,即朝闻夕改,洗心革面,成为州府征辟的热门人物。
B.周处入晋为官,先是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受到当地称赞;再是处理积年辞讼,一朝决遣,显示才干;后又连连被征召,他辞大不辞小,先安抚教化百姓,然后入朝为官,此行为人称颂。
C.周处做了皇帝近臣,经常劝谏皇帝;他做御史中丞,不避权贵;朝臣们敬重他,说:“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就是对他人品的高度肯定。
D.周处轻生重义,明知身处险境,必遭司马肜挟嫌报复,还是抱定必死决心,慷慨西征;后被夏侯骏逼迫以五千人攻击七万反贼,周处斩首万计,弦绝矢尽也没有后援,最终殉国亡躯。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每句5分)
(1)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
(2)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把第二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2)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把第一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2)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大业中,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通令显和夜袭文静,溃。通势,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文,固辞,改工部。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势,或说之降蹙:窘迫,危急
B.帝曰:“何相见晚邪?”劳:安慰,慰劳
C.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赉:赏赐,给予
D.自以不文,固辞习:学习,研究

下列全能说明屈突通忠于隋朝的一组是()
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③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④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
⑤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⑥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直言进谏,用心良苦。他受命检查陇西放牧情况,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相关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B.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内外亲属触犯了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他的弟弟也同他一样方严。
C.屈突通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不与之交战,似乎表现出怯意,后来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D.屈突通不爱财物,清正廉洁。当时贼珍用山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不掠取,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一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小题2分)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 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振。族:灭族,刑及全族
B.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乎与:赞同,赞许
C.帝复命侍郎邹干帑金驰赴赍:赠送
D.而慎材武补之简:选择,选拔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②督毛福寿、高礼军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⑤竑乃自劾专擅罪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