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坚守的胡杨
李首峰
胡杨生存的环境,多为缺雨少食的荒漠之地,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和“绝境”。胡杨却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创造大漠的繁荣。
许多生命以为,胡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其实,胡杨对“苦”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胡杨认为,“甜”有多种表现形式,自己遇到的“苦”其实是“甜”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甜”,是一种奇怪的“甜”,这种“甜”的营养价值举世罕见,弥足珍贵。
面对逆境和苦难,生命纷纷出逃,而胡杨选择了坚守。胡杨的坚守不是死守,是智慧地坚守。戈壁荒漠干旱少雨,植物降生的机会很少、也很小。机会虽少,但不等于没有。机会虽小,但不等于不能成事。关键在于对机遇识别的能力和抢抓机遇的能力,关键在于抢抓机遇的速度和效率。胡杨把自己的种子装上翅膀,随时做好起飞的准备。生命一旦装上了翅膀,也就不受原有环境的局限了,带翅膀的生命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在空中翱翔,满天都是胡杨侦察机,对于大地上的生机,胡杨定位准,俯冲快,哪里一旦被雨洒落的甘霖浸润,胡杨便以惊人的速度落地生根,根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掘进。胡杨在少儿时代,不求长得快,但求把根儿扎得深,根只要能与地母的血脉连在一起,任何营养都不缺了。根只要四通八达,体系健全,再大的风,胡杨也不惧了。
干旱无雨的季节,是胡杨生活困难的时日。但胡杨早已订好应对的预案。胡杨又称“异叶杨”。胡杨的叶片多姿多彩,有柳叶形的,有榆叶形的,有杨叶形的,还有其它叶形的。柳叶类似松柏的针叶,当气候干旱时,柳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减少根对地下水的提取。杨叶类似植物的阔叶,当胡杨突遇过路的洪流纠缠时,阔叶加大水分蒸发,可以减轻洪涝的伤害。阔叶强劲的光合作用,又可促进胡杨的生长和繁茂。
碱,是许多植物望而生畏的东西,但胡杨不怕碱。人体在排泄垃圾,躲避腥臭,而植物把垃圾当营养,把腥臭当芳香。这世界没有废物。只要是发生的,都是合理的;只要是存在的,都是必要的。每一种物质都有特殊的用途。动物不需要的,植物需要,动物和植物都不需要的,地母需要。许多生命都在逃避碱的伤害,但胡杨不逃避,胡杨选择了融合。你是一把火,我也变成一把火,你就烧不着我了。你是“苦难”,我比你还苦,你就苦不疼我了。胡杨让自己习惯于碱的味道,习惯于碱刺激亢奋的感觉。后来,胡杨决定把碱装在自己身上,那高大的躯干,仿佛一条背袋,胡杨把自己变成背负“苦难”赶路的人。碱被胡杨收缴,碱性就发作不起来了。胡杨把自己变成吸碱的磁石,使那些怕碱的生命得以安然生息。
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天生会飞。大漠里的风,助推力极强,胡杨想到多远的地方去,愿望都可以实现,胡杨“跳槽”的能力比谁都强。但胡杨不喜欢“跳槽”,它喜欢“大漠落日”的悲壮,喜欢金沙劲舞的欢姿,喜欢会走动的沙丘神奇的活力,喜欢漠风激越悠扬的长号。当深秋来临,寒霜爬上枝头,胡杨便借助霜的能量铸造一身金币,展现生命的辉煌。有人把胡杨的孩子从荒漠掠走,植入风调雨顺的城市的街区和花园,胡杨在那里长得很茂,身材颀长,肌肤如玉。胡杨也懂养尊处优,但胡杨更习惯于那种“奇怪的甜”,只有那种奇怪的甜才能催生胡杨特有的风骨。
胡杨在坚守。为什么要守住那片不毛之地?因为不毛的土地需要绿色来拯救。需要,就是胡杨的选择。生命升华到一定层面,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简单的思想里只有“选择”,无需再问那么多“为什么”了。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智慧的生命,智慧高深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拥有智慧,智慧化作了单纯。
(节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百家》)
如何理解“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请结合文意加以简要的分析。
为什么说“胡杨的坚守”,是“智慧地坚守”?
文中写胡杨被植入城市的街区和花园,长得茂盛颀长,这样写有何用意?
文章第二段说:“许多生命以为,胡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
赵丽宏
①你也许习以为常:中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有外国文学专业,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学者多如过江之鲫,我们甚至有多家专门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为主业的出版社,最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所有东西方的文学经典,都翻译成了中文,很多西方文学新作,也很快会在中国翻译出版。
②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国文学的这种接纳热情和推广力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将自己的文学向世界推广,即便有一些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也没有多少人注意。
③是我们没有好的作家、没有世界水准的优秀作品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何况,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像莫言这类程度的作家我们还有不少。
④问题在哪?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在虚心吸纳的过程中缺少文化自信,对经历风雨磨难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缺乏自知,因此我们羞于、也不习惯于亮出我们中国人的文学观。自己轻视自己,外人怎么可能看重你;况且由于语言的鸿沟,由于长期缺乏对外文化传播意识造成的信息缺失,也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学的风貌、精髓和价值。
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译成各种语言,迅速在世界各地与读者见面。前不久我访问荷兰,在一个小城书店中,看到入口最显眼处就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让人又惊又喜。
⑥莫言获奖意义重大,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瑞典人的颁奖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发现莫言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羞于告诉世界我们喜欢和推崇哪些作家--外国的和中国的,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学呢?通俗地讲,我们是世界文学的消费者,我们有必要告诉那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的文学口味,我们的“用户体验”。
⑦工业生产有国际标准,文学口味没有统一版本,但我们的文学口味应当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来,跟世界读者分享我们发现和推荐的中外文学精华。这也是我们对内引进外国文学和对外推介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⑧100多年来,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学累积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是梳理我们的内心感受,组织我们的观念话语,通过文学评论、文学评奖等方式告诉世界,我们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态度和评价的时候了。
⑨诺贝尔文学奖百多年来的坚持铸就了权威和品牌。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用以鼓励和褒奖世界范围内的杰出作家。我相信,只要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秉持严肃公允的态度,坚持科学、有公信力的评奖方式,假以时日,可以成就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文学大奖。中国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⑩当然,设奖和评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表达和主张。我们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无须韬光养晦,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善于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深度,积极主张和传播自己的美学口味,做一些对世界文学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知当代中国的魅力,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朋友自愿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人民日报》 2013年3月19日)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与大量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现实相比,中国文学缺乏向世界推广的热情与力度。
B.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飘摇后所积累的文化精髓,却不被世界所知,是因为语言鸿沟造成的信息缺失。
C.作者在荷兰看到书店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这引起他对中国文学如何向世界推广这一问题的思考。
D.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有积极的态度,有创意、有实效的工作,而韬光养晦与自损自贬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思路。(3 分)
第⑨段中作者提出“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这一主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齐白石衰年变法
           王开林
五十七岁时,白石老人仍然有衰年变法的勇气,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敬佩。年近花甲,别的画家早已守成,门户守得严严紧紧,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改轻车熟路的画风,去追求遥远陌生的艺境。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且看他如何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余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
近人胡思敬说:“大约文艺之士或传或不传,亦各有命,非可以力争。死后得一知己,胜于生前十倍。”其实,生前能获知己才是艺术家之大幸。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在欧洲学习的是西洋油画,但中国画的造诣也十分了得。他凭仗慧眼和法眼看出,齐白石具备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精进数年,成就未可限量。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豁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曾告诉弟子娄师白:“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
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一位丹青高手,即以画马著名的大师徐悲鸿。白石老人在《答徐悲鸿并题画江南》一诗中写道:“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可见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评价不是一般好,而是非常高。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大幅大幅的泼墨画,绘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唯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和促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勇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这种蟒蛇蜕老皮的苦乐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
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他最欣赏的画家有徐渭(青藤)、石涛(原济)、八大山人(雪个)、黄慎(瘿瓢)、吴昌硕(缶庐)等数位,这些丹青巨擘全都艺术个性鲜明,反对墨守成规,能够别开生面。齐白石骨子里十分高傲,却也写过崇拜前辈大师从心悦诚服到五体投地的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愿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是清初的大画家郑板桥,郑板桥曾刻一方印,印文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不啻要做青藤居士徐渭门下的“走狗”,还要做八大山人朱耷与缶老吴昌硕门下的“走狗”,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够劳苦的,可他心甘情愿。我想,在冥府之中,齐白石见到徐渭、朱耷和吴昌硕,执意要拜他们为师,只怕那三位前辈高手都会逊不敢当,不约而同地说出“折杀老夫”的话来。
齐白石衰年变法,从自发直抵自觉和自由,追求全新的境界,他追求到了,脱却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的神秘殿堂。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变法图强,非得要有这种不计一时之利、务求百世之功的勇气不可。白石老人敢于锐变,而非渐变,在艺术风格上革故鼎新,表面看去,他要冒“非生即死”的危险,实则他的底气在那儿,就一定能够活得更漂亮。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大功告成,所以他特别喜欢别人冲他翘大拇指。不老的童心固然起到作用,爆棚的自信也未加丝毫掩饰。这就对了。
(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叙议结合。“衰年变法”是指齐白石晚年不为名利所困,打破门户之见,反其道而行之,去追求遥远陌生的艺境。
B.齐白石避乡乱到了京师,作品不被认可,经过反思,他悟出自己的大笔墨之画过于形似,缺少超凡之趣,决定向大写意方向发展。
C.高傲的齐白石倾心于徐渭、朱耷、吴昌硕,体现了他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表明了他所达到的艺境已经超越前辈。
D.从齐白石衰年变法成功中作者感悟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变法图强,非得要有这种不计一时之利、务求百世之功的勇气不可。

E.齐白石衰年变法,他革故鼎新,脱却匠气,从自发到自觉和自由,直抵造化之美的神秘殿堂。他也乐意被别人认可。
根据全文,概括齐白石衰年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答:
本文大量引用了齐白石的诗文,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让出了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这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了帮手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天早上天气不错,玉梅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却发现谷堆上画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因为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英文暗号,真相已没法澄清了。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最后都只能摇头作罢。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她当时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么?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当时还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给她的难堪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两家非但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蟞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已被踩死了,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也戳了一个。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口语化。玉梅在坪前的指桑骂槐和金花在篱笆那边的尖声回击,其语言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B.小说先写“英文事件”爆发,后通过帮手的询问交代“事件”原委。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悬念,使情节具有波澜。
C.小说插叙“花裤”和“看戏”这两件往事,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它使玉梅对金花的误解加深,两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D.玉梅的公公是个明理而又寡言的长者。他的出现激化了矛盾冲突,在玉梅的内心掀起波澜,也促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

E.面对公公的“嘟哝”,玉梅欲辩不能,只好“捂住嘴”。她“愣”在那儿仔细思量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为之脸红。
小说着重刻划了玉梅哪些方面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
答: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删与不删,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喜剧,自世界三大古老剧种——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成型之时便开始发源。古希腊著名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多部重要的喜剧作品,如《鸟》、《蛙》等,对雅典城邦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议论,与雅典市民社会初建的精神不谋而合;印度最伟大的梵剧《沙恭达罗》中,多处穿插喜剧角色的独白表演,以独具艺术魅力的手法讽刺着世袭制;在中国戏曲中,主要以“丑”这个角色行当承担喜剧任务,对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尤其是封建统治阶层的昏聩,进行淋漓尽致的揶揄调侃。可以说,针砭时弊,以幽默的形式揭露现实社会中陈旧的、非理性的、荒诞的现象,喜剧精神自发端起便坚持着现实主义的本质。历经多少个世纪的流变,从戏曲到话剧,从曲艺到影视剧,凡有喜剧因素大放光彩的地方,必能深刻感受到针砭时弊这一现实主义精神。
文艺学家诺思罗普·弗莱如此解释喜剧的运动方式:喜剧冲突是新旧两种道德力量或社会势力的冲突,是从一种社会形式走向另一种社会形式。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也曾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揭露假、丑、恶的东西,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喜剧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对现实的敏锐力和巨大的勇气。幽默,轻松,诙谐,喜剧所呈现出的外在形式特点,更表明喜剧精神所达到的拈花微笑的态度。乐观主义精神是喜剧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认识生活,更勇于承受,善于反思,相信人的力量,以更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难以摆脱的烦恼中,保持清醒,保持理性,在嬉笑怒骂中传达一种更为深沉的快乐。
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或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的再现。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著名戏剧大师陈白尘先生的作品《升官图》,把官场交易、官僚政治的复杂与丑恶揭露无遗,相对于角色人物可笑的言行举动、故事情节的荒唐与巧合,作品的生命力更基于对国统区官场现实深刻的思考,它甚至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当前,争论谁才是舞台的“一代宗师”,哪部片子堪称“喜剧之王”,何种表现形式为观众所接受,以及哪句“俏皮话”容易出彩,都或多或少偏离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喜剧作品要保持对现实的敏锐程度,对复杂现象的认识能力,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才能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赢得观众认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中“丑”角承担着喜剧任务,对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淋漓尽致的揶揄调侃。
B.喜剧发源于世界三大古老剧种。从戏曲到话剧,从曲艺到影视剧,喜剧因素大放光彩。
C.喜剧幽默、轻松、诙谐,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
D.喜剧作品必须保持对现实的敏锐程度和对复杂现象的认识能力,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

喜剧精神指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答:
请简要概括末尾一段的行文思路。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偷卢卡
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
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
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
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
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
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
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
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
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
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
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
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住的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
蓦地,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
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他最后一把劲,然后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
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
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
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
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
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赏析文中加点的语句。
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