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颁布实施后,某校
学生以“节能减排促低碳,人与自然共和谐”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
【了解国情】
同学甲向大家展示了以下表格:
我国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情况
我国单位GDP资源、 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倍数 |
我国资源消耗 占世界总消耗的比重 |
能源总利用率 |
|||||
美国 |
德国 |
日本 |
钢铁 |
水泥 |
煤 |
中国 |
发达国家 |
3倍 |
5倍 |
6倍 |
25% |
50% |
30% |
33% |
40%~50% |
【参与行动】
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了解企业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节能减排要落到实处。我们应该自觉参与到倡导低碳环保的宣传实践活动中去。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请你为企业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
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公民角度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资料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材料:河北省沙河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地下资源丰富,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该市就提出“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发展思路。经过近20多年的开发,当地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资源恶化。近年来,该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市情进行了再分析,再认识,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该市又成为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
材料 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去年洪灾过后,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材料一: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了20多年,还不到GDP的40%,这比世界上通行的60%以上低了20多个百分点。再加上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一定意义上激化了三种冲突:即干群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与此同时,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中,我国的“四大差距”(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三是人均收入差距,四是行业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都被放大了,这就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
材料二: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陷入困境,不伤筋动骨,很难走出困境。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也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1)材料一表明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解决上述经济现象?
材料一:我国劳动力供求平衡状况预测(万人)
年份 |
劳动力供给量 |
劳动力需求量 |
劳动力剩余量 |
2010年 |
81229 |
78994 |
2235 |
2015年 |
85478 |
82466 |
2235 |
2020年 |
89198 |
86090 |
3108 |
材料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就业存在严重地区间的差异。在劳动力供给压力大的地方对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劳动力必然从供给过剩的地区向供给不足的地区流动。另一方面是行业和部门间的差异。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供不应求。而多数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偏低,技能单一,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不适应新形势,再就业相当困难。就业结构矛盾和总量矛盾相叠加,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变得更加艰巨。
(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我们应如何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