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19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草隶,善属文精妙 | B.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
C.文约理赡足够 | D.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了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
B.①将至御座乃下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C.①谮之于高祖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D.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
B.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
C.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
D.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2)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阿:偏袒 |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
D.丑不若黄帝丑:以……为羞愧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十二》选段中划线句是什么意思?请简述。
孔子所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为政思想对我们是否有借鉴作用?请简述理由。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司马迁《项羽之死》节选)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驻守 |
B.力拔山兮气盖世盖:胜![]()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
D.马童面之面:会见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 |
B.吾为若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若非吾故人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了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出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⑵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尊卢沙
宋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暝。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及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如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彝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宋濂《燕书四十首》)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絷:捆束,拘留。 |
B.壬趣见,未至趣:通“趋”,奔赴。 |
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图谋,谋划。 |
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贾:招致,招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进于上卿瑕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无相见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C.王尚得奠枕而寝耶风飘飘而吹衣 |
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常以身翼蔽沛公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
B.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
C.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
D.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如割地与之平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 B.由是筐篚者斩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4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