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造单纯林等,共同特点是
A.缩短了食物链 | B.保持了原有食物链 |
C.加长了食物链 | D.维持了原有食物网 |
下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需使用活体染色剂甲基绿染色, 才能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 |
B.色素的分离实验中滤纸条的色素带由下至上分别为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
C.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
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能看到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 |
研究者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两种不同浓度CO2对某种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和“”分别表示高浓度和低浓度CO2下的测量结果 |
B.若相同条件下测量O2的释放量,可得到相似的实验结果 |
C.低光强时,不同的CO2浓度对干重增加的影响不显著 |
D.高浓度CO2时,不同的光强对干重增加的影响不显著 |
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细胞中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在正常的细胞中,smac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会将它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mac从线粒体释放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
B.细胞癌变与smac从线粒体大量释放有关 |
C.smac与IAPs使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与环境无关 |
D.细胞凋亡时,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 |
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 |
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 |
如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Na+大量内流导致 |
B.发生电位2是因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了 |
C.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离子转移是产生电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
D.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的结构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