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该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问题。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 B.大气环流 |
C.地形因素 | D.海陆分布 |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 | B.日照时数 |
C.太阳辐射量 | D.年降水量 |
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
A.计算机网络 | B.地理信息系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遥感 |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回答下列各题。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 | B.长江流域 |
C.雅鲁藏布江流域 | D.黑龙江流域 |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田 | B.植树造林 |
C.覆膜种植农作物 | D.修建梯田 |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
C.增加自住房面积 | D.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 B.城市房价昂贵 |
C.人居环境恶化 | D.城区不断扩大 |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 B.1930-1950年 | C.1950-1970年 | D.1970-1990年 |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 B.聚落 | C.耕地 | D.地形 |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 B.距城镇过远 |
C.易受洪水威胁 | D.工程量过大 |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 B.绿洲分布 | C.河流分布 | D.沙漠分布 |
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 |
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
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
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
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
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
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
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