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塞外怀古
[1]没有到过河西走廊的人总以为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怎样的荒凉,怎样的寒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谓荒凉寒苦并不如传闻之甚。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点两样了,黄沙白草,风日惨淡,始有塞外之感。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遥天无际。南天可不同了,祁连山像一道高墙,自东而西,连绵不断;不分冬夏,顶上常是积雪皑皑。人说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远远望去,也真像有琼楼玉宇在其中隐约闪现。沿着公路的南边,可以看见无数的土堆子,有的延长好几里,有的是一个大墩子旁边连上几个小墩子。这种土堆子沿着酒泉以北的额济纳河往南,跟着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几乎随处都是。这就是汉唐时代的边城和烽燧的遗址,有名的汉唐西部长城,就在这些地方。
[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时候,曾在酒泉一座破败的墩子上了望。已经傍晚了。太阳在西边的地平线上还有簸箕那么大。血红带黄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围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黄色。一个人在墩子上朝着西面和北面遥远的天际看着看着,就随人冥想[注②]中去了。俨然如在汉唐当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许是人家,也许是戍边将士的营房,房顶上正炊烟袅袅。放在外边的马群和羊群先后回来了。鸡鸣犬吠以及小儿喧笑的声音,嚷成一片。那座墩子也楼柱完好,雉堞无恙;几个烽哨正在上面聚精会神的望着西边和北边,希望有平安消息到来。一天一天的过去,一年一年的过去。这些人从少年转到中年,老年,也许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但是他们从来不颓丧,也从来不堕入幻想。只凭着他们的结实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争。敌人和自然败了,他们胜了,他们的西陲也固若金汤了。两千年,一千年的历史,像电光石火般一转眼过去了。这些人依然长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弃了,荒废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废墩上面。西边的太阳还有一半在地平线上。但是这些废毁的烽燧城堡,照旧很英勇的迎着落日,放出黄色的光辉;西北风呼呼的怒吼,而它们依然静默无言,屹立不动。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
注:①酒泉:与玉门、阳光、敦煌相邻,均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一带。②冥想:深沉的思考。
第[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着看着,就堕入冥想中去了。”作者“冥想”到了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冥想”的内容。
作者在第[2]段文末说,“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是什么引起作者如此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运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的?
当看到酒泉这地方“随处都是”汉唐时期的烽燧、废城等遗址时,有人突发奇想,觉得这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尤其是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古丝绸路上。于是就在这里建起了酒泉汉唐历史文化遗址景区。
现在,请你依据《塞外怀古》一文中相关的材料,为新建景区写一份“景区简介”,以供景区对外宣传和游客参观用。200-300字。
提示:可以z适当融合、补入文章以外的和你想象的相关内容。
酒泉汉唐历史文化遗址景区简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年桂花不飘香
刘若英
从有记忆以来,家里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桂花树,每年秋天一到,整个院子就会飘起阵阵淡香味。
  最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画面就是公公(湖南人称祖父为公公)老爱站在树下拎着一杯水在那儿漱口,然后口里念念有词的不知道说些什么,我老以为那棵树会跟他聊天。
  我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毋庸置疑,我就是家里的小祖宗。由于公公是位将军,家里的副官更封我为“将军的将军”。由此可知我那一生在战场出生入死的公公,是如何地拿我无可奈何。
  小时候的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桌上一个牛皮纸袋,我二话不说就拆开来,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内容为何,就听到一声雷声响起。公公大发雷霆地斥责我的行为,我以为他是骂我乱拆他的东西,没想到他竟然说我把他的牛皮纸袋拆坏了,那个袋子是可以再使用的。然后就一阵什么浪费国家资源啦,不爱惜东西等等的名号全给我套上。我倍感委屈地哭了起来,不过就一个破纸袋嘛,他说得好像犯下滔天大罪一样!我不只哭,还从楼下哭到楼上给我婆婆(即祖母)听,再从楼上哭到楼下的房间,然后再遵照八点档的剧本,把房门反锁起来哭。公公骂得越大声,我就哭得越歇斯底里。当时大概整条巷子都被我们祖孙的二重奏给淹没了。之后慢慢地声音小了,我把耳朵挨着门板朝外听,屏息间听到公公走近我的房门,故作轻松地说:“袋子里头不就一张照片嘛,有什么好看的?那么丑!要就给你嘛!何必把我的袋子给拆坏了呢?”说毕,我就瞧见一张八开大的脸从底下门缝给塞了进来,上面写着XX同志惠存,某某敬上。
  公公16岁就进了军校,而后在战场上与日本军兵刃相见,几度死里逃生,可以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老来过着半退休的生活,也仍是一概与俗世无争的气魄。
  如果你问他最喜欢的歌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你他惟一知道的一首通俗歌《绿岛小夜曲》。如果问他会唱什么歌?那他一定毫不思索地回答你《黄埔军校校歌》。而这种耿介几近可爱的个性,也会表现在一些不那么恰当的场合。只要是任何婚丧喜庆要找他致词,他一定可以跟民族大义扯上关系。我常常觉得,那一对对的新人一定搞不懂他们两个人结婚跟国家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就像我每一次去大陆拍戏,离家前跟他辞行,他一定会语重心长地叮咛:“这一趟你去大陆,是身负重任,两岸的和平就全靠你了!”听罢我总要尴尬地跟祖母扮个鬼脸。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他们那一代的军人,又有谁会如此时刻胸怀忧国忧民的使命呢?
  我从来没有想过公公也会有老的一天。曾几何时他不太大声说话了,连路都开始懒得走,坐在那一张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慢慢地连饭也不肯自己吃了。看着他如此气若游丝,我惟一能做的就是跑到他跟前逗他,要他猜我是刘若玉还是刘若英?然后逼他说他最爱的就是我……早些年我在外头受了委屈,我就靠在他胸前,撒娇地跟他告状说有人欺负我,然后要他拿枪替我毙了他们!他会含含糊糊地回答说:“好!好!好!”可是后来,他的眼睛只看着远方,嘴里念的常只是一些大陆老家的人、事、物,再后来干脆完全不说话了。
  身体虚弱的公公进进出出医院好几回,直到那一天我正在参加舞台剧记者会的当儿,接到消息说医生送他进了加护病房。当我再见到他时,他的全身已经插满了管子。第一次,我听到医生不是对我说:“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第一次,我听到医生对我说:“如果可能的话,家属请不要离开医院,怕通知不及”。第一次,我听到祖母用一种几近哽咽的语气求医生,希望至少能撑到儿孙到齐。也是第一次,第一次我感觉到公公会永远地离开我。
在加护病房的那几个夜晚和白天,我仍然需要工作,我随身带着行动电话,每到一个地方就急着确定电话一定收得到。每一次铃声一响起,我的心跳就几乎要同步停止,一直要到对方的声音正常地出现我才能回过神来。每次收工冲到医院,看到祖母还坐在外头念经,我才能感受到自己还在正常地呼吸。
漫漫长夜里或者跟祖母一起祷告,或是回忆公公的点点滴滴。等到加护病房会客时间一到,我们才能进去看他。每次进去,围在他身旁一堆荧屏上的数字就掉落一点。那一点点,就如我的心被刮掉一块般。祖母要我给他唱歌,我依偎在他耳朵旁唱《绿岛小夜曲》,却怎么也唱不准音。他倒是喜欢地点了点头。我扑在他的身上哭了起来,第一次,他没有话语安慰我……就在那几天中,家里人告诉我,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那棵跟我公公聊了一辈子天的桂花树枯死了。
1998年8月22号上午11点多,他终于不愿意跟机器作战了,荧屏的画面归零。
过了几天,在替公公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用过的牛皮纸袋,上头写着:“刘若英小朋友收”。旁边公公还用毛笔附加写上“代若英孙女保存之邮票一九七一年”。我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收集过邮票,打开来看,全是一些完完整整一套一套的旧邮票,还有几张我在读幼稚园时老师发的只有手掌般大的、上头印着“奖”的纸片。所以将军公公毕竟不是无时无刻只有民族大义,孙女也是很宝贝的。望着这几个简单的毛笔字,我仿佛不经意间窥见了他坚毅的躯壳里那柔情的心灵。而牛皮纸袋,每一个珍惜使用的纸袋,原来可用来包装他无微不至的心意。
我带着这份再珍贵不过的牛皮纸袋走出门,看见那棵确已枯掉的桂花树,竟闻到扑鼻的桂花香。只是,今年满溢的香气不再出自院子的桂花树,而是从更深更远的地方飘过来,穿过千山万水,从我公公所在的地方飘过来。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口() ②告() ③见() ④哽()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在细腻而真挚的文字中,作者深沉回顾了祖父平生一些往事。纵观全文,请概括我和祖父之间与“牛皮纸袋”有关的两件生活小事。
文章不只从军人的角度讲述了一位行伍出身,一生征战沙场的将军,更从多角度展示了祖父的生活风貌。从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你认为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下面文字进行赏析。
第一次,我听到医生不是对我说:“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第一次,我听到医生对我说:“如果可能的话,家属请不要离开医院,怕通知不及”。第一次,我听到祖母用一种几近哽咽的语气求医生,希望至少能撑到儿孙到齐。也是第一次,第一次我感觉到公公会永远的离开我。
众所周知,作者刘若英是一位著名歌手,为什么在给公公唱歌时,她却怎么也唱不准音,“歌不成调”呢?
作为公公宠爱至极的孙女,作者最终读懂了一个铮铮铁汉的内心世界。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结尾处“我仿佛不经意间窥见了他坚毅的躯壳里那柔情的心灵。”一句的理解。
一棵桂花树,一个牛皮纸带,一首《小夜曲》,一句语重心长的叮咛,一阵扑鼻的桂花香……刘若英把这些情节组合在一起,用真实来俘虏我们的心。所有所有的记忆化作缕缕桂香,沁人心脾。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题目的作用与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父亲的大学
①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②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 天一亮,父亲特地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受祖先的保佑。
  ③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
  ④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
  ⑤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着急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
  ⑥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
  ⑦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好一阵子,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
  ⑧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
  ⑨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⑩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摘自古吴轩出版的《亲爱的,我一直都在》,有删改。)
文章②—⑦段按照时间的顺序详写了父亲的三件事,请你依据示例依次简要概括。
(1)“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时,父亲狂喜,彻夜难眠。天一亮,父亲特地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祭拜祖先。
(2)
(3)
仔细品读下面语句,请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说说它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
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外貌特征除外)。
谈谈你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
中国穿越小说的“网事”
张云
2008年,中国网络文学的第十个年头。网络文学由原来的边缘地位正在走向主流。在这股洪流之中,穿越小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力量,在很多网络作家中,出现了“无穿越不能成小说”的口号。
什么是穿越小说?一般认为,就是以穿越为主要内容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所谓的穿越,指的是主人公因为某些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这种时空转换可以是从现代到古代,也可以是从现在到未来,更可以从古代或者未来到现在。
其实穿越小说不是网络文学的原创产物,这种类型的小说,在外国文学中很早就已出现。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在1889年出版了一部名为《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的小说,具备了穿越小说的所有标准。1993年席娟创作的《交错时光的爱恋》,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穿越题材的言情小说,1997年出版的《寻秦记》,则成为中国穿越小说的里程碑,影响之大,不仅仅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它的作者黄易更是被称为“中国穿越小说之父”。
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国引起的网络创作浪潮开始,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已经超过10年。2002年以前,网络文学的特点是作者和网络之间是平行的。作家借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作品,城市情感类小说占据优势,穿越小说虽然也开始萌芽,但是话语权很小。2002年到2004年,这个时期的作者已经具备了网络特征,但玄幻小说一片红火,穿越小说基本被湮没。2005年至今,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网络作家,同时,也是穿越小说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口碑较好的优秀作品。
这一阶段,穿越小说已经不单单局限在原先的历史题材上,而是扩展到了玄幻、都市、科幻、武侠等各个领域,造成了网络文学的“穿越时代”。现在,穿越小说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和承载这类小说的网站奉行的产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拿穿越小说占比很高的起点中文网来说,在实行了收费阅读之后,网络作家能够凭借自己的小说获得经济收入。如《回到明朝当王爷》的作者月关,这部小说就为他带来了2万元以上的月收入。经济上的保障,使得网络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而不仅仅是“胡编乱造”。
不过,和国外穿越小说相比,国内穿越小说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的穿越小说作者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人生经验、艺术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的欠缺,使得穿越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不太高。此外,国内的穿越小说题材容易重复,个性也不够鲜明。如今模式化成为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小说大同小异,和国外个性鲜明的穿越小说形成强烈的反差。
下列各项对“穿越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越小说”是网络文学对某一类作品的称呼,这类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因某种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的时空,故事情节也由此展开。
B.穿越小说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以前,就有了里程碑式的作品了。
C.穿越小说因网络文学的繁荣而得以发展,而且目前网络文学基本进入了“穿越时代”。
D.穿越小说在中国网络文学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最初的创作一般局限在历史题材上。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发展的十年间,最初,一些作家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一些人依托文学网站创作和成长,成为网络作家。
B.目前网络文学迎来了穿越时代,但国内的穿越小说存在许多不足,这与国内网络作家的年龄、阅历、经验都有很大关系。
C.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刚刚经历十个年头,就进入了“穿越时代”,表明“穿越小说”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D.国内的穿越小说模式化比较严重,题材重复,这是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网站实行收费阅读后,网络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可见收费阅读是提高网络小说质量的最佳手段。
B.要使穿越小说艺术性更强,思想性更高,需要作者具备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更高的艺术修养。
C.优秀的网络作家带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同时网络的普及又给网络作家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D.纵观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出现了许多让我们欣喜的优秀作品,但是真正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的作品还不多见。

阅读何慧娟的散文《父亲和他的二胡》一文,完成题目。(20 分)
①我家的墙上挂着一把二胡,那是我上小学时父亲的一个朋友送给他的。没事的时候,父亲总喜欢从抽屉里取出珍藏的松香,点着了仔仔细细滴在琴筒上,就开始了他的“二胡独奏”。父亲最喜欢拉苦音慢板,偶尔也拉几曲草原民歌,那种很容易让人想起蓝天、白云、草场、马群的调子。有时候,父亲在一边拉,我就在一边跟着哼唱,每当唱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时,父亲的身子随悠长的调子晃动着,眼睛却从窗口望出去,一直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仿佛那里真有葱翠碧绿的千里草原,有云絮,有羊群,有清澈畅亮的河流……
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喜欢父亲的二胡了,我甚至慢慢地开始怨恨父亲,恨他一辈子没有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只会守在家里拉拉二胡看看书,做一副悲天悯人状。特别是高考落榜后,我更是烦透了父亲,每当他拉起二胡,我就心烦意乱,嚷着“难听死了”,不许他拉。直到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来了,我竟当面让他把二胡拿走。父亲一下子把二胡抱在怀里,生怕被人抢走似的,嘴里喃喃地说:“不能拿!不能拿!”眼睛可怜巴巴地看着他的朋友,仿佛向朋友求助似的。从那以后,父亲当着我的面再也不拉二胡了。
③后来我就离家走了。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十多年。
④一天下午,在我居住的机关大院,突然响起了悠扬的二胡声,那如泣如诉的苦音慢板,让我依稀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惊异于演奏者的技艺,纷纷涌到院子里向飘出声音的窗口张望着、探寻着。我忽然心里很激动,由那浑厚、朴质的声音,我想到了父亲,想到父亲年轻时拉二胡的神态、眼神,心中很是懊悔。父亲的一生很凄苦,一个人拉扯着我既当爹又当妈,我年纪小不懂事,父亲只能借拉二胡排遣他无人能解的苦闷和孤寂。而这唯一的爱好还不被我理解。我突然生出一种要急于回家的冲动,我很想执着父亲的手,恳切地求他原谅,然后再为我拉上一段苦音。
⑤在一个亮丽的深秋下午,我回到了久别的父亲身边,父亲惊喜地望着我,拉了一曲又一曲。后来父亲告诉我说,有个乐器班看上了这把二胡,随父亲出价要买。父亲说送二胡的人已经死了,这是故人唯一的纪念,他要带到棺材里。我动情地握着父亲的手,急切地说:“对,不能卖!不能卖!”
⑥父亲的眼里有一种晶莹的东西一闪一闪的,他慈爱地望着我,所有亘在我与父亲间的隔膜在这一瞬间都冰消雪融了。
根据全文内容,写出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子。
当父亲告诉我,他拒绝一个乐器班购买他的二胡,要把它带到棺材里时,“我”动情地握着父亲的手,急切地连说“不能卖”,原因有哪些?
选文第②段与课文《背影》中的一段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对父亲的不理解。参考链接材料,揣摩一下选文这样写在行文上和感情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阅读《故乡》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1“阿!闰土哥,——你来了?……”
2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5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6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7“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8“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9“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⑩“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11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
1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
1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找出选文中两处对比,并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有人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没有消失,你同意哪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
人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