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和安定。其中粮食生产又是“三农”问题重中之重。某学校八年级(1).班同学决定开展研究性学习。
首先,如图,八(1)班同学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报告中采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图表

接着,八(1)同学针对上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组讨论,结果如下:
①党中央采取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以及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再加连续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生产下降
③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农民通过“土改”分到土地,参加农村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⑤“文革”中停产“闹革命”等动乱,导致生产连续大幅度下降,但在周恩、邓小平对“左”倾错误的努力下纠正,粮食生产仍有一定的发展
(1)如图,请你也仔细观察和分析上图中粮食产量的变化特点,帮助他们把讨论结果整理到下面表格中(只填序号).

(2)通过以上分析和研讨,请你对我国今后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应遵循什么原则谈谈看法?
(3)现在,要让人们感受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面貌,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展示方式?
(4)2006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种田不纳粮,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无需缴纳学杂费,看病可以享受合作医疗优惠,这三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材料二中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
(2)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请举两例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一个典型事例。
(4)国家与国家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一个典型事例。
(5)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6)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请根据提示,举出两个不和谐的历史现象。
(7)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
(8)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衰落的君主。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9)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后回答: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什么朝代逐渐完善?
(2)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从材料看,这种制度下谁收益最大?
(3)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影响?(写出两点即可)
(4)这种制度与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请回答:
(1)建国初,我国颁布的一部根本大法是什么?(2分)它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2分)
(2)1986年颁布的,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法律文件是什么?(2分)
(3)宪法保证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但是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了长时间的社会内乱,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很多老同志如彭德怀等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说明了什么?
(4)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2分)

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教训。
请完成:
(1)“一化三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
(3)60—70年代,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什么?
(4)20多年的探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经验、教训各一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