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妙用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我国考古学者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铜”,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价——货币。
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王国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却很少染疾,这个谜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旁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
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这种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净化 1 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六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 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所以,人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银片作外科手术的良药,用银煮水治病,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会很快变黑,我国古代法医就懂得用“银针验尸法”来测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帮助破了不少谋杀案件。
银的这种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渗出含硫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银器的表面很快变成黑色,从而显示出火山将要爆发,大的地震将要来临的某种征兆。
银还是一种可为人类食用的金属,在我国和印度均有银箔包裹食品和药丸服用的记载。同时银还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据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记载:古时有一个妇人藏了 150 两私银。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银竟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被人盗走,一时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再开箱寻找,只见一大堆白蚁正团团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把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蚁死,白银复生”,一称恰好 150 两。文中写了白银的妙用有哪些:
文中最能体现白银杀菌能力很强的2个句子是:
文中划线的“这种特性”指的是:
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
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
生 命 的 补 丁
①不久前,女儿的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第①②段,文中写了哪两件事。
品读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读了文章结尾段的画线内容,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故宫博物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共8分)
①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②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在门的两侧。
③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④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⑤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子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首先从故宫建筑群的写起,接着作者沿着参观路线继续介绍,以天安门为起点,穿,进,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最后具体介绍了太和殿的特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天坛和故宫博物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链接材料】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祈年殿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答:
阅读《忆厂甸儿》,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忆厂甸儿
韩少华
①大凡是老北京人,该不会不记得厂甸儿吧。那是个传统的大集市,清代《帝京岁时记胜》里,就有“每于新正月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的话。逛厂甸儿,曾是北京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儿。
②一出和平门,顶打眼的是路旁的两溜儿暖棚,里头静雅得很,展销着国画、书法、挑山、横披、册页,棚角儿还摆着红木高几,碧桃、腊梅、迎春、水仙,悄悄地散着清香。顺南新华街往前,路两边儿就是卖吃食和玩艺儿的了。论吃食,从铜钱儿大的豆楂儿糕,到五尺长的大糖葫芦儿;从顶着胭脂点儿的江米爱窝窝,到香油和面、层层起酥的荤素油酥火烧;乃至灌肠、豆汁儿、粳米粥、八宝儿饭、煎春卷儿、炸松肉、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举凡北京风味儿小吃,干鲜特产,全有。玩儿的呢,那贴着金字红签儿,抖起来音响激越的单双空竹,由一个个彩纸风轮儿带动小椎儿、敲着一面面小鼓儿的各式风车儿,已经够人眼花的了;而那些大小“沙燕儿”,拖着彩绸尾巴的“龙睛”,活眼珠儿,活关节儿的“蜈蚣”,则展现了京派风筝的多姿多彩。面对这些别具风格的爱物儿,无论童叟,谁不神往呢?至于“面人儿汤”当场献艺,在半个核桃壳儿里捏的《十八罗汉斗悟空》,“葡萄常”亮出的绝活——那颤着枝儿、甩着蔓儿、挂着白霜儿的“玫瑰香”,“马奶子”,就更为人们所惊叹了。
③从十字路口往右,进西琉璃厂。荣宝斋的水印笺纸,德古斋的金石拓片,吸引着学者文人。往左呢,进东琉璃厂。信远斋的酸梅糕,戴月轩的狼毫笔,久已驰名了;而路北那座火神庙,则是个珠宝古玩市场。几进院落,都平地搭起两丈来高的蓝布罩棚,虽在白昼,却如夜市。明灯下,那些紫檀架、玻璃柜,宝气珠光,土花铜缘,夺目极了。说到那棚幕,似也另有妙用。除了借着大瓦数的电灯,显示其珠宝的光华,古玩的文彩之外,或许还大有助于遮美玉的瑕纹,掩珍玩的残迹,甚至鱼目混珠,也都自得其便吧,难怪清人咏厂甸的打油诗里头,就有“古董般般的是新”的句子。
④说到南新华街与东西琉璃厂相交的十字路口,以及路口近旁的海王村公园么,虽是厂甸儿的中心地区,可惜,那儿却像是市面儿常见的各色商品的抽样儿综合陈列,反倒没什么厂甸儿自个儿的神气了。
⑤厂甸儿是很有吸引力的。清人《厂甸记》曾这样记载着:“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而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听一位住在火神庙后院儿的老管理员说,抗战之后,厂甸儿已是“残灯破庙”景象了;可游客每日仍过万。半月累计,约二十万人次。而当时北京人口,也只百万人上下。
⑥论游人,且不说那些显宦宿绅,名儒大贾;鲁迅寓京期间,就很爱逛厂甸儿。在有日记可查的十三个春节里,是每年必逛的。1913年,开市的半月间,竟去了七回,算起来,共达四十多次。先生从那里购回的文物、古籍、儿童玩具,乃至日用杂品,都被一一载入了日记当中。这些日常细事,似也都成了当今鲁迅研究者们所瞩目留心的史料了。至于谭鑫培曾在这儿拍摄了北京梨园史上的第一张剧照《定军山》,梅兰芳曾在这儿搜集古画儿,揣摩新编剧目里的头饰服彩,也为许多老北京所乐道,是至今都不失为艺坛佳话的。
⑦话说回来。厂甸儿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呢?除了别的因素,这雅俗共赏,老幼皆宜,富裕些的、清寒些的都可有所获,怕也起了相当作用。请想,一粒明珠,一方古砚,自非显贵莫得,非专家莫辨;可一碟糖豌豆,一盏走马儿灯,虽是平民童稚,也不难到手。人们可以掂量着自个儿的财力,依了各人的喜好,或快其朵颐,或饱其眼福,或遂其雅兴,何乐而不来?
⑧那么,今后能不能本着既保持特色,又推陈出新的意思,恢复这个传统的集市呢?既然一年一度的广州花会禁而又开了,北京厂甸儿为什么不能废而复兴?且不说经济效用,只从丰富北京人的文化生活着眼,似乎也可以考虑吧,试想,春节期间,从厂甸举回一架擂着鼓点儿的风车,或是得到个善于乘东风而起舞、又颇具曹雪芹风筝谱系之遗韵的“沙燕儿”,岂不可以更早些感受到春的节奏,春的气息么……
14.【题文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厂甸儿集市?
答:
15.【题文2】阅读第②段,说说厂甸儿上的“吃食和玩艺儿”各有哪些特点。
答:
16.【题文3】作者对厂甸儿的恢复寄予了怎样的希望?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父亲景凯旋
①快到父亲节了,给哥哥打电话,想知道父亲的墓地怎么样了。父亲的墓地就在青城后山,听说这次大地震,那儿的山体也有垮塌。当年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遥远的伊斯坦布尔,那个晚上,也是一个人走到一处墓地,把所有的墓碑看了个遍,然后坐在萧萧的柏树下,直到夜深。
②记忆中父亲的脾气很急躁。小时候在院子里玩土炮仗,他正巧路过,吓了一大跳,愤怒中捡起一块砖头,就冲我奔来。我连滚带爬才逃过一劫。还有一次,为件小事顶了父亲几句,他不由分说就重重给了我一巴掌,这下母亲生气了,不准我们跟父亲说话。几天后,我玩耍时跌了一跤,鼻血长淌,父亲又正巧路过,便把我叫住,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帕递给我。我心里一酸,原谅了父亲,母亲发起的纠葛自然也就停止了。
③父亲其实性格温和,从来没跟人红过脸。用一句古语说,他的一生是“沉沦下僚”,在大山深处的小县做一个小官员。他也很知足,常常骑车下乡,爬几千米高的高山。我常想,要不是时代的因缘际会,他也许就是山西老家一个乡村教员,不会大老远地跑到四川来,晚年也回不了故土。他能不知足吗?文革时,我们家占全了,父亲是“叛徒”,母亲是“特务”。那时候,母亲整夜睡不着觉,而父亲每次被批斗回来,倒头便睡。他后来说他不怕遭难,可我总有点不信,我觉得父亲是不能往深处想的人,这样反而好,不受苦。
④以后父母就提前退休了,迁到山外的都江堰。但父亲还是常坐着车回黑水去,他想把自己的历史问题解决好。记得有次他从外面回来,兴冲冲地给我们看一张纸,那是一份州里的文件,将他的党籍恢复至1937年,还惠而不费地给了个副厅级。看到这些,我们兄妹都漠然以对,父亲脸上有些尴尬,倒是母亲生气了,她说,虽然这没有什么意义,但毕竟是父亲的一个心愿。那一代人总是有许多心愿,难以了结。差可慰藉的是,父亲年轻时也喜欢写点东西,还在1937年的《大公报》上发表过一篇小说《欠债者》,一看就是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我翻遍图书馆,找到了这份报纸,让父亲高兴了好一阵子。
⑤晚年的父亲脾性越来越好,好微笑,好感伤,好流泪。家人聚在一起,聊起社会上的腐败,聊起某某事件,某某伟人去世,他总会禁不住老泪纵横,这时我们就会笑他,笑得他不好意思起来。他觉得以前的社会很纯洁,以后呢,还是有希望的。母亲骂他心存幻想,跟不上时代,但却不喜欢我们看不起父亲,她可以凶父亲,我们不行,她必须在子女面前维护父亲的那一点尊严。
⑥家里的事从来都是母亲做主,父亲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而且越到晚年,母亲越表现出决断的魄力,也比父亲有见识得多。但母亲毕竟也年纪大了,感情上越来越依赖子女。结果是许多事父亲听母亲的,母亲听我们的。而我们呢,却越来越少跟父母聊天,不是忙,是没有话讲。父亲不可能理解我,我也难以深入他的内心。虽说我在外地工作,也偶尔会想念他,但总觉得在忽略什么。在人与人的真正关系上,我们其实都是孤独的。
⑦父亲开始喜欢一个人散步,走到附近卫校的小树林里,对着下午的夕阳坐一会儿,然后站起来往回走。他的腰越来越弯,走得越来越慢,如果看到我们去接他,便会露出浅浅的笑容。因此,当听到父亲的噩耗时,我一时仍不能相信他就这样走了,他没什么大病,他是灯残油尽。据母亲后来对我说,父亲走的那一瞬间,眼里又流出了一滴眼泪。他是舍不得你们呀,她说。
⑧我常常想,父亲对我意味着什么?他是一座山,常挡住我的视线,为了自己方便和懒惰,我时常想绕行而过,等到这山塌了,我才突然明白,这座山挡住的是我们称之为终点的那个东西,从此以后我的前面也就一眼望到头了。试分析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全文,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回忆了父亲一生中的几个片断,蕴含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体会尾段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体会选段画直线句“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