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
①大气是
②极光是 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①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②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
①
② 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达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的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侯,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稻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⑴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⑵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这篇散文很感人,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我以为不露痕迹 丛桦
1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揍了我儿子。那是晚自习,他巡视教室,发现儿子缩着脖子东张西望鬼鬼祟祟,十分可疑。当他用目光警示他时,他竟迎战他的目光。他气得一步跨进教室,用课本敲了几下他的脑袋。
2我听说后,咬牙切齿地说:“揍得好!揍得及时!我这几天就瞅着他不顺眼,着急揍他还没来得及出手……”
3那天中午——严格地说,是每天中午,当我们夫妇把饭菜往餐桌上拾掇的时候,他——这15岁的青少年,央视“满汉全席”栏目的评委似的,大清御厨房总管似的,甩搭着两手在厨房和餐厅之间踱来踱去,看到山珍海味,就眉开眼笑;看到粗茶淡饭,就满脸皱做一团。每次都要我说:“拿筷子,拿勺子。”他才知道动手。那天中午,他照旧在看菜,他爸说:“你是不能帮忙拿筷子?”我正炒菜,听了就有些怒火,道:“每天中午都得人说你,你是个傻子啊?你以为在下馆子、吃饭店?”
4想到他正是青春期,不好惹,我没多说,气呼呼地坐下吃饭。
5他气得把白菜倒在米饭上,端起碗,三下并做两下把饭刨进嘴里,肉也没吃一口,放下碗筷,就去自己房间了。而且关上了门。
6我很生气!决定三天不理他!毛病一身一身的!
7天天笑脸相迎,好声好气同他说话,我忍他已经很久了!
8但是老师打了他,而且打的是头部,不知有没有打伤哪里。我的注意力转移了,忘了生气这件事。
9晚上儿子下自习后回家,我假装不知道他挨打的事情,柔声说:“去喝奶吧,别忘了刷牙。” 见我不生气了,并且同他说话,也没有提挨打的事,他便高兴起来,以为我不知道。痛痛快快地去喝奶、刷牙,和我说话,告诉我他的新同桌在谈恋爱。看他情绪高涨,我想起白天看到的一个作文题目——( )带给我快乐。有的学生写《分享带给我快乐》,有的写《友谊带给我快乐》,有的写《花草带给我快乐》等。当时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便想,什么带给我快乐呢?去卡拉OK飙歌?穿新皮鞋?成名?中奖?这都是快乐的事情,但好像又不对。后来我终于想到一个我认为正确的答案。于是我问他:“我今天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是‘什么带给我快乐’,如果要你来写,你会写什么?”
他很快地说:“玩。”
我说:“你猜我会写什么?给你三次机会猜。”
“我。”
我顿时如被电击,惊叫道:“啊!你怎么知道的?我的答案正是你!”我的脸上满是笑。
“肯定是我。一切快乐都不能抵得上我带给你的快乐。”
“你就那么自信?你不过是个平常孩子,什么神通也没有。”
“但是我对于你,无可替代。”
“我没表现出多大的快乐呀!你不常常惹我生气,每天一想到你我就上火。”
“那都是短暂的。你的生气、上火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
他还说:“我给你的快乐,是一种背景快乐。”
我的心都酥了,为什么他说的都是情话呢?文章第3段为什么叙述“那天中午”吃饭时的情景?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
第8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分析鉴赏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当我们夫妇把饭菜往餐桌上拾掇的时候,他——这15岁的青少年,央视“满汉全席”栏目的评委似的,大清御厨房总管似的,甩搭着两手在厨房和餐厅之间踱来踱去,看到山珍海味,就眉开眼笑;看到粗茶淡饭,就满脸皱做一团。文中儿子说的“我给你的快乐,是一种背景快乐”有何含义?
相信你在阅读本文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
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
“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
B.“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
“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 分)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2 分)
①“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3 分)
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企业如人,重在其神
张 真
①说起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有人说,企业是赚钱的机器。有人说,企业是员工的“家园”;有人说,企业是员工的“平台”。有人说,企业是经济实体;有人说,企业是小小社会。
②依我之见,企业恰如人。
③企业如人,其形相似:人有貌别,企有行别;人有性别,企有品别;人有高矮,企有大小;人有胖瘦,企有盈亏。
④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人有高下,企有优劣;人有善恶,企有好坏。人的高下善恶,在荀子的笔下曾被描述为“四种人”,曰:“国宝”、“国器”、“国用”、“国妖”。这“四种人”,也恰如四种企业。
⑤一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式企业。这样的企业,言必信,行必果,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至上、至大的位置。企业凝聚力强——近悦远来;产品辐射力大——内外闻名;利税贡献力高——遥跑前列,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⑥二是“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干得比说得好,往往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不求“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网上有论,电视有影”,只求产品过得硬,企业日子好,员工幸福感强,能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能为国家多提供财政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坚实基础。
⑦三是“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国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上懂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提供咨询、法律等服务,解人之困,帮人之难,助人之力,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危难中得到帮助,从而开始新生活,创造新业绩,是国家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⑧四是“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外表是“糖衣”,实际是“炮弹”。为了一己一企之利益,不惜牺牲大众消费者之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人:把假品当真品、把毒品当营养品,诸如树胶变蜂胶、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作”。
⑨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思维的动力在于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基因”。往高处走,就要依据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是一门学问。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
⑩《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句名言:“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企业如人,就要如人一样,生,要有一种精神:重文化、重品位、重境界。托,要有一种形体:重产品、重品牌、重名牌。毕竟,企业之“”需“”为基;企业之“”需“”而立。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几个分论点?
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依次填上“形”或“神”字。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括号中的词语?为什么?
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他们)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不能)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这篇议论文总体上采用的是哪种结构形式?请具体说明。
有人认为第⑨段应该移至原文的第③段之后做第④段,原来的第④段改为第⑤段,这样安排才能与第④段开头的“更重要的”这四个字的意思相吻合。你同意这样的改动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