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及最后一自然段(文段见课本),完成小题。文章开头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_______描写,结尾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_______,开头结尾_______。
第二自然段“故乡的风筝时节……打成一片春的温和。”写了什么内容,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何理解“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及“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文章开头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结尾说“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
阅读《鼎湖山听泉 》完成后面题目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句子。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联系全文看,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阅读《打造心灵的韧度》完成后面题目
①有则故事耐人寻味。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寻找成功的秘诀,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剩下了花生仁。哲人又让他用力搓搓,结果红红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哲人再让他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做了。可是,他怎么也捏不碎这花生仁。哲人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②(A)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被磨砺“成型”的过程,大都并非坦途。(B)诸如职场失手、竞争败北、工作出错、进步受阻等等不顺心的事,会随时随地出现。(C)这恐怕是每个成功人士都经历过的,也是任何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都可能遇到的。(D)不幸和挫折如同一块磨刀石。它可以磨掉人不够成熟、不够坚强的部分,去掉人的娇气和骄气,打造心灵的韧度,促使人更踏实、更坚定地前进。(E)如果不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挫折和失败,稍遇不顺就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砥砺自己的机会,也放弃了进步的可能。
③其实艰苦的环境不一定就是人生的不幸,相反还会成为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捶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其实任何艰苦都只是相对的,如果能在艰苦面前无所畏惧、知难而上,努力打造心灵的韧度,就能从艰苦奋斗中享受最大的乐趣。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历了不幸、挫折、失败和痛苦的磨砺,真正打造了心灵的韧度,把不幸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镇定自若。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临危不惧,冷静处之,就能使自己始终不偏不倚、不疾不徐地朝着目标前行。
⑤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建树,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为自己打造一颗坚强的心,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斗志,走好自己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阅读全文,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请分析文章开头引述故事的作用。
本文第②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写出该句的序号并说说它的好处。
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读完本文后所获得的启示,30字左右。
阅读《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 完成后面题目。
①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危害最大的恐怕就数有“城市无形杀手”恶名的汽车尾气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了。
②汽车尾气中多达150—200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物。现已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里,69%的铅,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烃类化合物,都是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最高的地区可达90%。
③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车尾气污染与肺癌死亡率的相关性为例:当道路车流量定值为1000辆次时,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25—50米为万分之1.69;50—70米为万分之1.23。也就是说,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问题是实际情况较之这些定值测量要严重得多。车多时,人亦多,距离更近。
④目前,我国车辆80%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种汽油不光使生产工人的身体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烧过程中铅不参加燃烧,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众所周知,铅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空气中的铅进入人体,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慢性中毒。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更大。它能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婴儿、儿童体内含铅过高,会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0座城市,儿童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了国际认定的警戒线。
⑤另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柴油车尾气中有一种叫“3—硝酸苯蒽铜”的物质是迄今发现最强致癌物,它可以导致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比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最强诱变剂——二硝基芘的毒性还要高0.6倍。
⑥化学微粒的吸收和“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所发生的光学化学反应)的危害,也是十分惊人的。如美国每年有10000人因吸入化学微粒而死亡;美国洛杉矶市1952年所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批人急性损伤:流泪、咳嗽、气喘、呕吐等,并使大面积植物受害,车祸增多,致使400多人死亡。当时该市汽车保有量为9万辆。
⑦而今,仅以武汉为例:人口达780万,汽车保有量约为30万辆。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报告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汝求明确指出:“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的严重‘公害’。”这决非危言耸听之闻,而是一个亟需改变的现状。
⑧目前,全球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而同时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员为此而大动脑筋。因此呼吁绿色车辆已成为地球人的心声。 汽车尾气这个“无形杀手”会对人们产生哪些危害?
第二段中突出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目前,全球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汽车尾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根据这种现象请你提出一点减少汽车尾气的办法,并写一则公益广告。
忆世俗较量,论真正赢家。
公交车上的赢家
①和儿子上了公交车,车上不算很挤,但已经没有空位了。公交司机开车很鲁莽,路上平顺且无人拦车时开得溜烟的快,碰上转弯和路口时就来个冷不丁的减速。我一手抓紧拉环,一手抓紧儿子的胳膊,儿子则抱紧我的腿,我们就这样在车厢来回晃荡了两站,终于等到旁边座位上的人下车,我赶紧捡了便宜似的把儿子推到座位上占住,然后自己也挤着坐下了。
②舒了口气,一抬头,发现一个60多岁的老伯就站在我们旁边。尽管我刚挂完吊针,脑袋还在药物反应和车厢震荡的双重作用中没有落到实处,但我仍强打起精神拍拍儿子的肩膀,儿子转头看我,我指指在我们身边晃来晃去的老爷爷。儿子马上会意,跟我一同站起来把座位让开。我拉拉老伯的袖子,指指座位说:“您赶紧坐吧。”老人“哦哦”地应着,慢慢挪动着身体正要落座,一个年轻女人拉着一个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女孩迅速斜插过来,那女人身形极为灵巧,斜插过来时就已经保持了坐姿,所以很容易就在老人准备落座而拱起的臀部和座位之间插进去,坐定了,年轻女人迅速恢复优雅的姿态,她用中指在老人不明就里的后背上轻轻一点说:“干什么呀!”老人闻声回头,赶紧站直了身体,一脸的窘迫。
③我吃惊地看定了面前这个从容优雅的女人,还没有等我说什么,她抬起头,也同样看定了我,丢出一句话:“这座位是你的吗?”说完了,完全不屑于知道答案的样子扭过头去,顺便把她美丽的女儿往身边拢了拢。
④我没想到会碰到这么有个性的女人,更没料到她会先我而问出这样一句有个性的话来,我一时间⑴地站在那里。这时,儿子在身下轻轻碰碰我,说道:“妈妈,阿姨问你这个座位是不是你的?”我无奈苦笑,尽量⑵地回答儿子:“阿姨没有问妈妈,她在问自己呢!”儿子有些奇怪,回头看看那女人,她正傲然注视着窗外,一副凛然的样子。儿子又看女人怀里的小女孩,小女孩也正看着他,于是,儿子就把同样的问题拿来和小女孩交流:“这个座位是你们家的吗?”小女孩细声细气地回答:“不是。”儿子释然地点点头说:“哦,也不是我们家的。”过了片刻,也不知儿子哪来的突发的智慧,他又⑶地补充一句:“我还以为这座位是你们家的呢!”话一说完,周围的人都呵呵笑起来。前面一个中年人站起来把那位老人让到座位上,旁边一个中学生也站起身,把我和儿子让过去坐下。我们落座的过程中,儿子很骄傲地被几个乘客赞赏地摸了摸脑袋。
⑤我紧紧地搂住身边的儿子,我明白,我宁可输掉许多次世俗的较量,也决不能输掉儿子。文中括号处分别为三个成语,请根据下面的解释将这些成语补写出来。
⑴: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⑵:脸上露出和善喜悦的神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⑶:形容态度庄重严肃。第③段中画线语句 “我吃惊地看定了面前这个从容优雅的女人” 中:
①在前文已提到她的“优雅”,为什么此处又用“从容优雅”这一限定语呢?
②“我”为何而“吃惊”? 明明那个年轻女人在问“我”,为什么“我”却向儿子说“阿姨没有问妈妈,她在问自己呢”?
文末的“我”为何“紧紧地搂住身边的儿子”?
文中的“儿子”、“我”、“年轻女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中任选一个人物形象,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对其作简要评析。
寻自然春色,悟人生道路。
寻 春
⑴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何等好啊。大概,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姹紫嫣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⑵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⑶“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边里。
⑷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⑸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约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满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勇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⑹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不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⑺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明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样?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然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缕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⑼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⑽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是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况且还有衰草杂陈呢。如果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数不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片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这一霎间,我好像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⒀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第⑸段中的“燕北地寒生草迟”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而“谁知有没有一两株勇于破土而出的小草”一句又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第⑺段中“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作者为什么要“猛地站起来”?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过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 → 看到衰草:→ 遥见草色: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积累链接:“春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就有一个描写春天里莺歌燕舞生机盎然的的诗句,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