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含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液为原料生产氧化铁的工艺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
Ⅰ.从废液中提纯并结晶出FeSO4·7H2O。
Ⅱ.将FeSO4·7H2O配制成溶液。
Ⅲ.溶液与稍过量的
溶液混合,得到含FeCO3的浊液,同时有CO2气体放出。
Ⅳ.将浊液过滤,用90℃热水洗涤沉淀,干燥后得到FeCO3固体。
Ⅴ.煅烧FeCO3,得到FeCO3固体。
已知:NH4HCO3在热水中分解。
(1)Ⅰ中,加足量的铁屑除去废液中的,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Ⅱ中,需加一定量硫酸。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简述硫酸的作用 。
(3)Ⅲ中,生成的离子方程式是 。若
浊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有部分固体表面变为红褐色,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4)Ⅳ中,通过检验来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检验
的操作是 。
(5)已知锻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现锻烧464.0kg的
,得到316.8kg产品。若产品中杂质只有
,则该产品中
的质量是 kg。
请按下列要求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铜与氯化铁的反应
⑵往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
⑶①向10L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滴入含有 0.5 mol Ba(OH)2的溶液.写出反应的离
子方程式.
②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等体积同浓度的Ba(OH)2溶液.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配平下列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将系数填写在相应横线上,并按要求填空)
⑴ ___ KMnO4 + ___ HCl =" _____" MnCl2 + _____ KCl + ____ Cl2 ↑ + ___ H2O
⑵ ____ HNO3 = ___NO2 ↑ + _____ O2 ↑+ _____H2O
⑶_____Na +____Cu2+ + ____H2O ==______Na+ + ____Cu(OH)2 ↓ + ____H2 ↑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若转移的电子数是1mol,则得到H2mol
26A、B、C、D、E、F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原子是半径最小的原子;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X;D与A同主族,且与F同周期;F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4倍,A、B、D、F这四种元素,每一种与C元素都能形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若干种化合物。D、E、F三种元素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间两两皆能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C、D两种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物质的含有的化学键为。
(3)可以验证C和F两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结论是(填编号);
① 比较这两种元素常见单质的熔点
②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③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4) A、C、D、F四种元素可以形成两种酸式盐(均由四种元素组成),这两种酸式盐的化学式分别为、。
(5)A、C、F间可形成甲、乙两种微粒,它们均为负一价双原子阴离子,且甲有18个电子,乙有10个电子,则甲与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下列是部分短周期中第二、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原子半径(nm) |
0.186 |
0.160 |
0.152 |
0.143 |
0.110 |
0.099 |
0.075 |
0.074 |
主要化合价 |
+1 |
+2 |
+1 |
+3 |
+5、-3 |
+7、-1 |
+5、-3 |
-2 |
回答下列问题:
(1)⑥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周期、族)。
(2)在这8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填化学式)。
(3)①⑥形成物质的电子式
(4)写出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⑥的氢化物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字母)。
A.③、④处于不同周期
B.②的阳离子与⑧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C.⑥在同主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
D.⑤元素与⑦元素两者核电荷数之差是8
E.①与⑧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某同学做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步骤未对应) |
①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④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请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
实验内容 |
① |
② |
③ |
④ |
实验现象(填A~D) |
(3)写出实验①\②对应化学方程式
实验① ,
实验②。
(4)实验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