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蚊子先说:“你并不比我强”,然后说:“我比你强得多。”这是使用________法,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蚊子所用的战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吹着喇叭”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①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
这里“吹着喇叭”表现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这里的“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文段中加粗词的含义,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强调蚊子至死仍然不服气,因为战胜过强大的动物。 |
B.说明蚊子至死不明白自己被灭亡的原因。 |
C.蚊子为自己的强大而遭覆灭感到惋惜。 |
D.蚊子已感受到是自己的得意忘形使他遭到失败。 |
【原创】现代文阅读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来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块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到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也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用一句话概括选段内容。
选段开始为什么强调“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本段“捕鸟过程”描绘的很逼真,试举一例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试分析本选段在全文的作用。
【原创】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文中标志作者长大的一件事是什么,请用简练语言加以概括。
长大是有标志的,文中作者长大的标志是什么?
“父亲那深邃的目光”你认为有哪些意味?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都有长大的故事,而那些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往往更加的清晰,写出一件你长大的故事。
【改编】生日
(1)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2)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时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3)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a)我的眼睛湿润了。
(4)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5)(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6)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唯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7)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8)我们对他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年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9)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的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10)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祝贺你的生日!”
(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
(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第(1)、(2)段作者设计了多处悬念伏笔,试找出一处分析其作用。
纵观全文,写出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试从语言、修辞、句式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读了本文的感悟。
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丁立梅)
①一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②他说他是我10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
③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刚分配到我们学校不久。
印象里,我是有一件红格子风衣的。那时正值青春好时光,我穿着它,蹦跳着走进一群孩子中间,微笑着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朝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花。
④“我当时就坐在教室最北边一排啊,靠近窗口的,很调皮的那一个,经常打架,曾因打破一块窗玻璃,被你找到办公室谈话的。老师,你想起来没有?”他继续提醒我。
⑤“是你啊!”我笑。记忆里,浮现出一个男孩子的身影来,隐约着,模糊着。他个子不高,眼睛总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经常迟到,作业不交,打架,甚至还偷偷学会抽烟。刚接他们班时,前任班主任特意对我着重谈了他的情况:父母早亡,跟着姨妈过,姨妈家孩子多,只能勉强管他吃穿。所以少教养,调皮捣蛋,无所不能。所有的老师一提到他,都头疼不已。
⑥“老师,你记得那次玻璃事件吗?”他在电话里问。
⑦当然记得,那是我接手他们班才一个星期,他就惹出事来,与同桌打架,打破了窗户,碎玻璃划破了他的手,鲜血直流。
⑧“你把我找去,我以为,你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会把我痛骂一顿,然后勒令我写检查,把我姨妈找来,赔玻璃。但你没有,你把我找去,先送我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还问我疼不疼。后来,你找我谈话,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你打了人,也会让自己受伤的,对不对?’那块玻璃你也没要我赔偿,是你掏钱买了一块安上的。”他沉浸在回忆里。
⑨我有些恍惚,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了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成了可爱。他突然说:“老师,你做的这些,我很感动,但真正震撼我的,却是你当时说的一句话。”
⑩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
⑪他开心地在电话那头笑,说:“老师,你对我说的是‘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⑫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他记住了十年。他说他现在也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也常找调皮的孩子谈话,然后笑着轻拍一下他们的头,对他们说一句,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⑬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
19.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20.老师当时说的一句话震撼了陈小卫,老师还有哪些行为感动了他?请简要例举三件事。
21.结合具体语境,揣摩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2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23.读完全文,你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怎样的情感呢?
【原创】母亲为我做棉被
①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一床新棉被。
②俗话说:“秋风凉,娘心慌。”每年进入中秋八月,自家责任田里的半亩棉花刚开,娘就在阳光很好的午后去摘棉。棉花一朵一朵地开,娘就一朵一朵地摘。摘下来的头喷棉花,是娘给我这个唯一不在她身边的孩子的专用棉。用它絮棉被,絮棉衣。娘常说:“一条棉被七斤三,暖暖和和过冬天。”
③娘把头喷棉花摘回来后,背到房顶上,铺上苇席,将棉花晒得干干的,透透的。然后,背到三里开外的邻村轧花坊将棉花弹成棉絮。回家后,她便把这白云一般的棉絮照旧背到房顶上,苇席用笤帚扫过,将新买的白崭崭的被里铺上去,便开始絮棉被了。只见娘把棉絮撕成巴掌大小的棉片子,一片一片往白被里上沾,沾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可着被里摊成蓬蓬松松、厚厚道道的一大片。接着,娘便把印着大朵大朵红牡丹图案的花被面覆盖上去,再把用秫秸秆儿扎成的箅子放到上面,用手摁来摁去,待棉絮稍微踏实些后,娘就把比花被面宽出两三指的白被里从四边挽上来,腿跪在上面,然后在头皮上润润针,便飞针走线起来。我在旁边看了,怀疑这还是不是平日动作有些缓慢的母亲。阳光下,清楚可见她的头发和眉毛上落满了细细的棉花绒毛,似一层初霜,闪着亮儿。这就是儿的娘亲啊!此时,八月的阳光照着母亲,照着老屋,而花喜鹊则在枝头跳来跳去,喳喳叫着,伴着娘哼着的好听的小曲,温馨得有让人想落泪的感觉。如果有邻家婶儿上房,就会打声招呼:“给儿子做棉被哪。”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听娘那愉悦的口气,就像戏里的花木兰打了胜仗归来一般。
④新棉被做好后,娘从房上抱下来,放到炕头上。这时,父亲收工回来了,摸摸暄腾腾的被子,风趣地说:“嗬!能把人暖和个跟头。”妹妹从学校回来了,嗅嗅被子,说:“好香的阳光味儿!”弟弟从外面疯跑回来了,一见炕上的新棉被,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上去就翻筋斗。父亲在一旁看了笑眯了眼,娘便举起扫炕用的笤帚在弟弟的屁股上轻轻拍打着:“你个猴崽子。快下来,看给你哥弄脏了。”在一床新棉被面前,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
⑤现在已进入冬季了,夜里比前些日子冷了不少。离家在外的我从橱子里搬出娘做的那床新棉被,捂在身上看书。当打开被子的一刹那,母亲味儿、阳光味儿和着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足足七斤三两的新棉被,如浸透了阳光的云彩一般,一下子将我包裹起来,还未等把身子捂热,心早已经暖暖地醉了。不如何时,两滴热泪滴到了书本上……从用语、修辞、句式、内容主题等角度试举一例,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文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分析其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文中母亲形象。
文中作者叙述的母爱平凡而又伟大,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请写出自己难忘的母爱故事,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母爱浓浓,请为母亲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