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这两段文字写了莺的哪些特性?
这两段都写了莺的“唱歌”,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联系语境,体会“春天唱诗班”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先有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
①2010年,“嵩山历史建筑群” 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天地之中”的概念体现了以“中”为尊的宇宙观,浓缩了嵩山的文武、天地、三教之交融的文明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
②嵩山的核心是少林寺、中岳庙,而要真正理解“天地之中”,游览之路必须从登封市东南方向的告成镇开始。这里坐落着唐代仿照旧制建立的“周公测景台”以及元代观星台。根据古代的政治统治传统,国之中央对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周朝建立后,不仅迁都更靠近“中”的洛阳,还要“求地中”。当时人们认为,太阳在夏至正午时的影子为一尺五寸之地便为地中,周公便在洛阳周边寻找这样的地方,在告成镇(当时名为阳城)建立测景台。测景台以圭表为主要结构,台座为“圭”,台柱为“表”,表高合当时的八尺,表北端距圭的北边缘为一尺五。果然,在夏至正午之时,影长准确定格在一尺五寸。这里便是“地中”了。
③如果说周公测地中是政治使然,那么元朝郭守敬在此建立的观星台,则体现了古代科技进步的杰出成就。位于测景台北侧的观星台是一个放大版的圭表,整体建筑由青砖石构造,覆斗式的台身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表,而台下类似长堤的构造则为伸长的圭。圭表的扩大极大地增加了观测的准确度,根据这样的设计,郭守敬取得了精准的测量结果,并以此撰写出举世闻名的《授时历》。郭守敬测定的一个回归年与今天现代科学测定的一个回归年只相差26秒,比起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④位于天地中的观星台,像一个巨大的磁铁一样,将散落在嵩山脚下的各类古代建筑集中起来。据登封当地的文物工作者介绍,在概念上“天地之中”与“中岳”嵩山有先后之分,先有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按此逻辑,中岳山麓的诸多建筑,也都因此具有了“中”的含义,蕴藏着极强的创造力如传承性。其中能够配得上世界遗产封号的,有8处11项,都是建筑上的独一无二之作。
⑤除了观星台之外,最让人震撼的是嵩岳寺塔和少林寺塔林。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年间,既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世间罕见的正十二边形密檐式砖塔。塔的细部雕饰既有印度式样的门相,又在整体上具有中国式重楼的构造特征,体现了佛教在进入中国早期之时的意象与影响。与嵩岳寺塔相呼应,少林寺的塔林以墓塔的多样性而闻名于世。这里汇聚了自唐代以来的历代佛教僧众生前身后的成就与影响。塔林里既包含少林寺历代高僧之墓塔,也有集体供奉过世僧众的普通塔。共计230多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个古塔建筑群,精尖的浮雕、书法比比皆是,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艺术记录宝库。
⑥8处11项建筑遗存中,汉代三解、会善寺都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而嵩阳书院、少林寺则与中岳庙共同构成了“天地之中”的儒、释、道三教的交融。从旅游角度来说,“天地之中”是一个颇具诗意的旅游胜地。别忘了,建筑的背后便是以“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而著称的嵩山。       (节选自2012年3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①段“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一句中,语序是不能调换的,请谈谈不能调换的原因。

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在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当时人们认为,太阳在夏至正午时的影子为一尺五寸之地便为地中。

(2)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年间,既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世间罕见的正十二边形密檐式砖塔。

“天地之中”是一个颇具诗意的旅游胜地,请根据文章内容,选取其中一个景点,写一则简短的导游词。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4分)
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3分)

从A B 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学习本文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不得出现真实姓名,60 字左右)。(3 分〕

手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本文以为叙事线索。
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
请从文中找出一处描写母亲的语句,并结合此句谈谈母亲的性格。
语句:
分析:
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
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社戏》中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羊蹲在草里。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文)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的内容。
甲文:          
乙文:          
“我”去时的心情和回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甲文中画框中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谓之“圣人”; [乙]谓之“愚人”; [丙]谓之“君子”; [丁]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②德胜才③才胜德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______ [丁]处应填:______
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