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你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_____的!______的!_______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文中横线上应依次填写的词语是( )
A.精致美丽无双 | B.美丽精细无双 |
C.华丽精致无双 | D.精细华丽无双 |
文中划线的两上“可是”,前者用来表示_________,后者用来表示___________。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个“难题”表现了皇帝怎样的心理?
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看见,但他却说:“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这揭示了皇帝怎样的性格特性?
皇帝给两个骗子赐封头衔、授予勋章的目的是什么?
大臣们说假话的原因是( )
A.大臣们认为这时候只有附声附和,保持一致。 |
B.大臣们都怕被当作“不称职”的蠢人而丢掉官位。 |
C.大臣们为了讨好骗子,迎合皇帝的心意。 |
D.大臣们都没有识破骗子的手段。 |
“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中的“每人”具体指的哪些人?“随声附和”“快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竞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香菱写的前两首诗都存在一些不足,黛玉是如何评价的?请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能指出文中香菱的两首诗的一些不足吗?
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香菱的痴迷。
选文主要写了香菱苦心写诗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你觉得香菱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具有复杂性。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她性格的理解。
阅读感悟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 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不卖了!休缠!” 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 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 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么热,二乃口渴难煞,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不卖!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
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通读全文后,想一想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
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
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
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的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写的很精彩,如缩写成下面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鲁提辖把镇关西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作者写“拳打镇关西”用了三个比喻句,指出三个句子各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拳打镇关西”表现了鲁提辖怎样的性格特征?
“拳打镇关西”时,鲁提辖是说一句,打一拳。作者用了“道”、“骂”、“喝”三个动词,请问这三个动词前后能否互换?为什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________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__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__了回去,往腰里________,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本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
“他家里的银子……何足为奇?”仔细揣摩这句话,你是怎样认识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的?
结尾一句“(胡屠户)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与全文开头最末一句“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范进中举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生命的绿意
每次去文化市场的旧书市淘书,我都会经过一个略显偏僻的转角。在那个转角处摆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身形枯瘦的老者。他所卖的旧书品种,要比附近那些书摊少许多。即使是这样,在不多的旧书中,还被一些过期的教辅读物占去大半。因此,老人的书摊前总是显得有些冷清。
刚开始,老人的书摊唯一引起我注意的一点,就是书摊前那一摞开本很大的旧书。其实,那一摞旧书只不过五六本。因为每一本书都非常厚,所以看上去它们足有一米高。那些早已泛黄的纸页,很容易使我联想起那些古老的经书。
于是,我俯下身去,颇为好奇地翻开其中一本,里面竟是一些密密麻麻的、排列有序的针眼儿。
此时,老人在一旁微笑着说:“这些都是盲文书,你需要吗?”
哦,这时我才注意到书的封面上,印有“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字样。我摇了摇头走开了,心头还升起一种莫名的尴尬。
那天中午,当我拎着一捆刚挑选的旧书从老人书摊前经过时,只见他的书摊前蹲着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儿,他正在专心地翻阅着那一摞盲文书中的一本。他的肩上还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
因为好奇,我走到那个男孩儿的近前。而他好像一点儿都没注意到我已经走到他的身边,仍认真地翻阅着手中的书。这时候,我才发觉那个男孩儿原来是一个盲人。他用手轻轻的在那一排排针眼上触摸着,每翻过一张页码,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将页码的折角抚平。那本陈旧的书,在他的手中显得有些珍贵。
过了一会儿,男孩欣喜地抬起头来问道:“老伯伯,这本书多少钱呢?”
老人笑道:“你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吧。”
那个男孩儿却摇了摇头说:“那不行,您猜我刚才在书里读到了什么呢?”我和老人都有点诧异地看着他。男孩儿将手指再一次放到刚才翻阅的那张页码上,轻声读了起来:“当别人送给你一个温暖的春天的时候,你就要努力地使你的生命焕发出绿意,作为爱的回报……”
老人的脸上写满了赞许,然后他干脆地说:“那你就给我留下两元钱。”
男孩儿一边掏钱,一边跟老人道谢。然后,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那根用铝合金制作的盲杖,慢慢地走开了。
而接下来我跟老人的谈话,或许有点明知故问的意思:“老师傅,那么厚重的书,你为什么只卖给他两元钱呢?你就是拿去卖废纸,也不止两元呀。”
老人听了,很认真地解释说:“那个孩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想他的心一定是明亮的。其实,我刚才是想免费送给他的,可是你也看到了吧,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施舍,还有尊重。我真高兴,能送他一个春天。”
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一点儿微不足道的付出,在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心里,或许会变成一个温暖的春天,就让我们学会付出吧!同时,我们还要像那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儿一样学会感恩。当我们受到别人热情帮助的时候,无论得到的多与少,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泛出绿意,作为爱的回报。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答到两点即可)
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表现力,请品味下面句子。
他用手轻轻地在那一排排针眼上触摸着,每翻过一张页码,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将页码的折角抚平。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简要概括。(至少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