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丰台一模]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 I2(g)+H2(g) 2HI(g) △H=-9.48 kJ·mol-1
② I2(s)+H2(g) 2HI(g) △H=+26.48 kJ·mol-1
A.254g I2(g)中通入2g H2(g),反应放热9.48 kJ |
B.当反应②吸收52.96kJ热量时转移2mole一 |
C.反应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
D.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能量相差17.00 kJ |
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
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
所得沉淀为BaSO3,后转化为BaSO4 |
B |
浓硫酸滴入蔗糖中,并搅拌 |
得黑色蓬松的固体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
该过程中浓硫酸仅体现吸水性和脱水性 |
C |
向FeCl2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粉末 |
出现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
FeCl2溶液部分变质 |
D |
向足量含淀粉的FeI2溶液中滴加2滴氯水 |
溶液变蓝 |
还原性:I->Fe2+ |
在1L溶液中含有Fe(NO3)3和H2SO4两种溶质,其浓度分别为0.2 mol•L-1和1.5mol•L-1,现向该溶液中加入39.2 g铁粉使其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Fe3+物质的量为0.8 mol |
B.反应后产生13.44 L H2(标准状况) |
C.反应后溶液中Fe2+和Fe3+物质的量之和为0.9 mol |
D.由于氧化性Fe3+>H+,故反应中先没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气体 |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②常温下21gC3H6和C4H8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1.5 NA
③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为2NA
④3mol单质铁完全转化为Fe3O4,失去8NA个电子
⑤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后,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⑥将100mL0.1mol/L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粒0.01NA
A.①③⑤ | B.④⑤⑥ | C.①②④ | D.①⑥ |
下列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合理的是()
A.装置①: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NH3 |
B.装置②:用铜和稀硝酸制NO |
C.装置③:用锌粒和稀硫酸制H2 |
D.装置④: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O2 |
下列有关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浓硫酸和乙醇制乙烯时,应把温度计的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
B.用浓硫酸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应在量取浓硫酸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小烧杯中 |
C.液态溴应贮存在磨口的细口瓶中,加水液封,加盖橡胶塞,并放置于阴凉处 |
D.应用渗析法提纯胶体时,要不断更换烧杯中的水(或用流动的水)以提高渗析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