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卷]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A |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 |
均有固体 析出 |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
| B |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溶液X中一定含有SO42- |
| C |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 |
出现白色 沉淀 |
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
| D |
向浓度均为0.1 mol·L-1 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
出现黄色 沉淀 |
Ksp(AgCl)>Ksp(AgI) |
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图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向乙酸溶液中通入NH3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
| B.由图乙可知,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采用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至pH在4左右 |
| C.图丙表示25 ℃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氨水,溶液的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 |
| D.图丁表示向Al2(SO4)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生成Al(OH)3沉淀的量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 |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图Ⅰ表示常温下盐酸滴加到0.1 mol·L-1某碱溶液中得到的滴定曲线,由图Ⅰ可知二者恰好中和时,所得溶液的pH>7 |
B.图Ⅱ表示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反应2SO2+O2 2SO3 ΔH<0各成分的物质的量变化,t2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 |
| C.图Ⅲ表示某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在加入20 mL Ba(OH)2溶液时,沉淀全部是BaSO4 |
| D.图Ⅳ表示pH相同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入水后溶液pH的变化,其中曲线a对应的是盐酸 |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图1表明可用蒸馏法分离X、Y |
| B.图2表示向Ba(OH)2、KAlO2混合溶液中通入CO2 |
| C.图3表示向盐酸和醋酸混合溶液中滴入氨水 |
| D.图4表示曲线b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 ΔH=-92 kJ· |
mol-1
下列图示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图1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值变大 |
| B.图2表示镁条放入盐酸中生成氢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 C.图3表示向Ca(HCO3)2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所得沉淀的质量的变化 |
| D.图4表示纯碱溶液受热时氢氧根浓度随温度的变化 |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反应:X(g)+2Y(g) 3Z(g),b的压强一定比a大 |
| B.图2表明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b表示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了催化剂 |
| C.图3所示,t1℃时质量分数均为20%的甲、乙两种溶液,升温到t2℃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相等 |
| D.图4所示,用水稀释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Ⅰ表示醋酸,Ⅱ表示盐酸,且溶液导电性:c>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