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某溶液仅含Fe2+、Na+、Al3+、Ba2+、SO42-、NO3-、Cl-中的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不考虑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为72g |
B.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遇空气能变成红棕色 |
C.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和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
D.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SO42-、NO3- |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标准NaOH溶液测定食醋中的总酸含量,若用酚酞为指示剂,则测定结果偏高。 |
B.结晶时,若溶质的溶解度越大,或溶液的浓度越高、或溶剂的蒸发速度越快,析出的晶粒就越细小 |
C.利用硝酸银和工业盐溶液可以检验火柴头中是否含有氯元素 |
D.制备阿司匹林时可能混有少量的聚合物杂质,可用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提纯 |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过程后可变为清洁能源,这是煤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 |
B.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葡萄糖、油脂等都能在人体内水解并提供能量 |
C.利用风能发电、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无氟制冷剂、无磷洗衣粉均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D.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石棉瓦、碳纤维增强陶瓷都是常见的复合材料 |
由于实验误差,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常常需要将多个实验进行对照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已知某脂肪酸(用R表示)有以下实验记录:
组成元素 |
官能团 |
相对分子质量 |
与碱反应 |
加成反应 |
C、H、O |
羧基、碳碳双键 |
小于300 |
2.493gR可被 0.500gKOH中和 |
1.247gR可与 2.250g I2反应 |
则以下关于R的结论肯定正确的是()
A、R是一元羧酸 B、R分子含一个碳碳双键
C、R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78D、R的分子式为C18H32O2
某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溶液中含的较少的H+和OH-)Na+、NH4+、SO42-、CO32-、NO3-。取200mL该溶液,分为等体积的二份分别做下列实验。实验1: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实验2: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再加足量的BaCl2溶液,得固体2.33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a+ |
B.该溶液中肯定含有NH4+、SO42-、CO32-、NO3- |
C.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O3- |
D.该溶液中一定含Na+,且c(Na+)≥0.1 mol/L |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