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倡导婚姻自由 | B.易服、废止缠足 |
| C.全盘西化 | D.反清革命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
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
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④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 )
|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经济领域 |
| B.文革调动了各行业的积极性 |
| C.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
| D.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国民经济 |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