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老  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仲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
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6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人性的弱点
周末上午,天气晴朗,非常适合到外面逛逛,但我一个人在家看NBA。今天的比赛对我喜欢的火箭队来说,非常关键。打胜这场比赛,火箭队将成为本赛季的冠军。到底是火箭队“道高一尺”,还是火箭队的对手小牛队“魔高一丈”呢?难以预料!为了怕打扰,我昨天晚上还特意编造了几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将老婆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
“咚”“咚”“咚”……
电视里,火箭队和小牛队正打到紧要处,双方比分在相持中交替上升,呈胶着状态,谁都无法将对手甩开。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咚”“咚”“咚”……
“是谁这么煞风景?”我不耐烦地打开门。
“老板,打搅了。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原来是个推销员!
真讨厌!我正要关门,那人麻利地把脚伸进门来,不由分说将书递到我手上,涎着脸嘻嘻地笑。“老板,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看他的样子,不翻翻那本书他是不肯走了。为了让他死心,我接过书,准备装模作样地翻翻便还给他——我从不在新华书店以外的场所买书。
书是卡耐基写的,这本书我其实有,很薄的一本。不过眼前的这个版本应该还收录了卡耐基的其他文章,否则没那么厚,而且,装帧很是精致。翻着翻着,我突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百元钞票。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顿时觉得面红耳赤,心狂跳不止。那人正低头翻着他的背包,应该没觉察到我表情的变化。
我合上书,瞄了一眼封底,故作轻松地说:“这本书还不错,多少钱?——哦,200元。”
那人满脸堆笑:“本来要200元的,咱俩有缘,150元卖给你。”
我眼睛一眨,突然明白了:小样儿,弄张假币放在书中,想骗我买书!不过,也说不定是真钞。我打定主意,要把书价砍100元下来。如果书中夹着的是假币,花五十元买本这么厚的书也不错;如果是真钞,嘿嘿,我除了白得一本书,还可以倒赚五十元!
“五十块我就买!”我斩钉截铁地说。
“天哪!你总得让我喝口稀饭吧?这个价,我实在卖不了!”那人的样子很夸张,像是我在喝他的血。
“超过五十元就没得谈!”说完我就准备关门。
那人见状,用手一拦,作无比痛心状:“好吧,我卖了,谁叫咱俩有缘呢!”
付了钱,拿了书,关上门。我顾不上其他,急急忙忙找到书中那100块钱,拿出家中常备的小验钞机,一验,没叫!再放进去一验,还是没叫!我乐了,果然是真钱!抬眼一看,电视里我支持的火箭队也正领先着呢!胜券在握!势必要“擒牛”成功啊!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正在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我打开门,正是刚才的推销员。
那人焦急万分地说:“老板,太对不起了,我书中夹着300元钱,是我母亲寄给我的,有一张钞票的编号我还记得。”
“你这骗子!”我跳了起来,愤怒地几乎有些歇斯底里。
“钱肯定在你身上,不给我就报警啦,反正我记得钞票的编号!”推销员的音调也提高了,看他的表情,一脸正气还有些洋洋得意。
这时,楼上传来邻居家开门的声音。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我不情愿地掏出300元钱。关上门,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半天缓不过神来。电视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会儿拥抱、欢呼的居然是小牛队的队员和球迷!我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看着桌上那本花了250元买来的《人性的弱点》,我不由感叹:“这本书还真适合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情节曲折是这篇小说一大特点。在双方的较量中,“我”貌似始终掌握主动,实则一直被对手牢牢牵制,落得个被“逆转”的下场。
B.小说对“我”与“推销员”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行了细致描写,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较深刻的印象。
C.“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这句话表现出“我”息事宁人的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与骗子纠缠,用钱打发他算了。
D.本文篇幅短小,却构思巧妙,如买书花的钱是250元、书是《人性的弱点》等细节安排,非常耐人寻味,都能显出作者的独特匠心。

E.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贪小便宜吃大亏。不是骗子的骗术有多高,而是人一旦被“贪欲”抓牢,骗子就会轻易得逞。
结合全文,梳理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文中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局是“我”“偷鸡不成蚀把米”,骗子得逞。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8处)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学知古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
证人
飞机继续在羽田机场的上空盘旋,丝毫没有要着陆的意思。机上的旅客只被告知因为地面气候恶劣飞机暂时无法降落。因为飞机一直在天上飞着,所以我既无法打电话也不能回复电子邮件。这样一来,编辑部的同事们肯定急得一塌糊涂了。我正负责编辑一部短篇小说集,现在小说的作者大概也脸色铁青地急得团团转了吧。小说的校对已基本结束,可是到现在书名还没有着落。如果不尽快同相关部门联系敲定此事,那么小说的出版计划将会落空。我必须马上做的就是想个可以打动人并能被认可的书名。
我的座位在飞机中间三人座位靠右侧过道,旁边坐着一对父子。那位父亲是一个头戴巴拿马帽的中年男人,而儿子看上去还是一个刚上学的小学生。也许是飞行时间太久的缘故,孩子开始坐立不安了,这不,现在又不见了,一定是跑到乘务员那里添乱去了。我一直在思考着书名的事,可是由于这个小崽子——抱歉,这个称呼太粗鲁——不停地折腾,我简直无法集中精神思考,真是烦躁。不行不行,一定要集中精神,集中集中,我告诫着自己。书的主题是“谎言”,所以应该找一个能与此相关的短语,那么用“谎言”?“撒谎”?抑或用“撒谎的法式黄油炸鱼”?——都不行,谁听说过这样的书名?
“哎呀,怎么还不降落呀?真没意思。快降吧快降吧。”那小东西又跑来拽着父亲的袖子闹着。“别闹,老实点。”也许是感到了我厌恶的目光,那父亲哄着孩子并稍稍地朝我这边注视了一下。“你不是跟妈妈保证过不闹人吗?”“可是,说一个小时就到了,现在都过去两个小时了。”“爸爸,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呀?”父亲没有回答,只是面带愁容,长长地叹了口气。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从手提包里拿出了一个带盖子的容器,并打开了盖子:“看看,猜猜这是什么?”“噢?什么?”孩子提高了声音。父亲语气沉重地回答:“这个是——舌头!”“啊?舌……舌头?”孩子说着用手指着自己嘴里伸出来的舌头:“是人的舌头吗?”“是啊。把舌头拽下来然后烘干就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要那么做?”孩子的声音在颤抖。“为了教训那些坏孩子呀。”父亲说着抓住了孩子的下巴:“你也要别人把你的舌头拽下来烘干吗?”孩子的嘴巴在父亲的手里被弄得一张一合的,他想叫但却叫不出声来。“即使爸爸不把你的舌头拽下来,”那位父亲威胁似的继续说,“像你这样答应得好好的却说话不算数的家伙,死了以后也是‘只有会说好听话的舌头’能到天堂去,而身体却要掉到地狱里去。就算这样你也愿意吗?”孩子惊恐万分地哭了起来。我皱了皱眉,长长地叹了口气,“别哭了!”父亲对我歉意的微微一笑,有些慌乱地带孩子去洗手间了。
我的目光投向放在座位上的那个容器,里面果然装着满满的熏制的舌头——上等的鸭舌。这可是绝妙的下酒小菜呢。看着这些舌头——熏制鸭舌,那位父亲的话又回响在我的耳边:“‘只有会说好听话的舌头’能到天堂去,而身体却要掉到地狱里去。”——嘿,书名就是这个了。
飞机终于着陆了。尽管这时我和大家一样已经疲惫不堪,可还是立即打开手机拨通了那位作家的电话:“书名已经想好了!”作家关心的却不是书名:“炸弹,没事吧?”“炸弹?!”我被问得一头雾水。原来我乘坐的这班飞机之所以迟迟不能着陆,是因为地面指挥塔接到一个电话,说我们的飞机上有一枚待爆炸的炸弹,飞机降落到一定的高度炸弹就会爆炸,所以在情况彻底弄清楚之前飞机是不能降落的,于是飞机就一圈又一圈地在机场上空飞行了一个多小时。
结果却是有人恶作剧。
因为恶作剧而受到限制,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事情并没有结束。
深夜,我打开电脑上网看当天的新闻,突然被一条新闻吸引住了:“渎职案的证人因飞机晚点延误了时间而未能出庭作证。据警方证实,飞机晚点与渎职案有关。”因为下一次的开庭要拖到大选以后,这对于案件当事人以及相关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喘息机会。
照片上未能出庭的证人正是飞机上的那位父亲,面带愁容!
怎样理解文章划线句“‘只有会说好听话的舌头’能到天堂去,而身体却要掉到地狱里去”的含意?
小说第三段除了用对话描写外,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请以“我”为中心,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小说以“证人”作为标题,有哪些丰富含意?
明明是熏制的鸭舌,那位父亲却说成是“说话不算数”的人舌头,那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有没有问题?请结合实际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湿 湿 的 想 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他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华丽的语言并非文学的高境界。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文贵质朴,莫求花哨,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散文的一个传统,来自于汉赋。汉赋的华丽炫目,不少是用来装饰统治阶级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力作,但在我看来,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是不值得效法的,有志向和气量的写作者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从大处着眼,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有起承转合,有主题思想,也有开头和结尾。散文与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许贴得最近了,因为它大致是一种应用文体,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如果假话与套话、时尚话与时髦话堆满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肯定是不会让人幸福的,是骗人的。欺骗总是从语言开始,以受骗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告终。
在写作中,散文写作是基础。它不仅是基础,还是最难的。回顾一下,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造句、写记叙文了,记叙文就是散文。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写小说和诗,那会更加不得要领,也是不可能的。一切要从基础学起,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先要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也就是所谓的“文从字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困难的,这从我们学习的漫长就可以看出来了。可见我们从开始就一直在写散文,可是直到几十年后,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还是那么难。
就小说家而言,他所倚仗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从小学习的散文写作的能力。小说家有两大功夫:一是记录实际事物的,二是想象和发挥的。前者直接需要散文笔法,后者则需要将想象的事物绘制出来。小说家许多时候要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质,即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有点像通讯报道。这种特质再加上想象变幻的艺术手法,二者叠加在一块儿,交错使用,也就形成了通常的小说作品。
我们常可发现,一位糟糕的小说作者不太可能会是高明的散文家;反过来也一样。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家一定会是好的散文家,而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备创作好小说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戏剧。这是因为抽掉了文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
再极而言之,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有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吗?我们也大可怀疑。现在的看法是,如果一位学生的数学物理功课不好,那么就该选择文科。或者说,一个文科特别好的人,往往数学等方面是不太行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使用文字所需要的逻辑能力不比一般的数学换算弱。搞文科的人,只要能够走得远的,他的数学和物理也会是很好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哪怕极短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写下来,都需经历无数次极为缜密的判断。 (此文发表于2012年02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贵在质朴,就是只能追求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做人也是一样的。
B.新闻记者的通讯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
C.散文来源于汉赋,汉赋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直接影响了散文的创作。
D.人生就像一篇散文,一个人的风格与他说话为文的风格有相通之处。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不一定是华美的,但一定是有力量的。
B.如果一个人时常注意修理自己的文字,他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
C.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并不意味着就过了散文写作关了。
D.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不大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

文章阐述了哪些关于文学(不是指小说、散文等某一种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这给我们做人带来哪些启示?(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