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道:“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以上是农民。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去。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80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2亿人!读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材料中,经济学家张五常所分析的农民迁徙过程中,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人口近2亿人,他的说法属于
A.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
B.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
C.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D.以上都不对 |
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去,明显说明了城市的重要作用,主要是
A.城市是某一地域的文化中心,有益于文化的发展 |
B.城市是某一地域的经济中心,有利于民主的发展 |
C.城市是某一地域的政治中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D.城市是某一地域的人口中心,有利于人口的控制 |
有人认为,如果农民大量进城,会造成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比如,社会混乱、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对此,根据现实和所学内容加以判断
A.这种说法对,引起社会混乱,造成经济下滑 |
B.这种说法片面,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小城镇建设加快,从根本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C.这种说法错误,农民都进了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有任何问题 |
D.这种说法对,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
B.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且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 |
C.我国大城市太少,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
D.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有利于城市的郊区化 |
下图是影响我国某地比较稳定而常见的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最可能为阴雨天气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图中虚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时,雨带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下图为沿某岛屿20o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后回答13—15题。
13.该岛屿可能是
A.台湾岛 B.马达加斯加岛 C.加里曼丹岛 D.海南岛
14.该岛甲、乙两地
A.1月降水量最大 B.2—6月的降水量逐月增加
C.7月份气温最低 D.8—12月气温逐月递减
15.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背风地带 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 D.距海较远
如图是30°N纬线上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高低 B.大气环流
C.距海远近 D.洋流性质
8.图示纬线段穿过的板块数目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下图为“夏秋之交杭州三天气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7~9日的天气系统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准静止锋
4.8日前后的天气现象最有可能是
|
A.伏旱 B.阴雨连绵 C.狂风暴雨 D.风高物燥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
图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
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 |
B.腐蚀建筑物 |
C.导致世界各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皮肤癌患者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