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枯枝与鲜花》,完成练习。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在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一部分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________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的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的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得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的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得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的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挑仙人掌→ →送仙人掌
请为文中划线句子作批注(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
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你谈谈对题目“倔强”两个字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青花瓷瓶
(1)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2)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3)“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4)“我,我……”小男孩□□□□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5)“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6)“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7)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8)“噢,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结核。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9)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10)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并来的?”老板眼睛盯向男孩。
(11)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青花瓷瓶。”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12)“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13)“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14)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15)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16)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17)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18)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阳光照在雪面上,□□□□。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19)男孩再也没来。
(20)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21)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在文中的“□”内填入适当的词语,确切的一项是

A.局促不安 半信半疑 耀眼刺目 支支吾吾 B.耀眼刺目 支支吾吾 局促不安 半信半疑
C.半信半疑 耀眼刺目 支支吾吾 局促不安 D.支支吾吾 局促不安 半信半疑 耀眼刺目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青花瓷瓶到底是真是假,小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文中有伏笔暗示了青花瓷瓶是假的,请概括其中两处。
第(15)段画线句采用了 描写,其作用是
对于文中“雪”的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雪景的描写,不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也突出了老板安逸闲适的生活状态。
B.第②段的描写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而小男孩衣服单薄,更衬托出小男孩身体瘦弱,生活艰辛。
C.第⑨段中对积雪融化的描写,烘托了小男孩的心理,老板的亲切逐渐化解了他内心的紧张不安。
D.第(18)段的雪景既表现了老板帮助孩子后的愉悦心理,也表达了对小男孩走出生活阴影的期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1)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组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2)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3)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4)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5)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说明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说明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6)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传感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7)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内存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黑匣子能排除磁场干扰,能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承受海平面以下6069米的海水压力,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安然无恙。所以,一般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还是能完好无损,成为最关键的“证人”。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资料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请根据第(1)—(4)段内容,概括说出什么是黑匣子。
为方便飞机失事后查找黑匣子,人们在设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文章第(5)段讲述戴维·沃伦博士的故事,有何作用?
分析“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一句中“任何”的作用。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舱声录音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它能帮助人们对事故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
B.飞行记录仪发明出来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5年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开始投产。
C.第(7)段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黑匣子的坚固。
D.马航MH370事件之后,各国都升级了搜集航空资料的手段。

议论文阅读
临事而惧
草予
(1)人不该是无畏的。
(2)少年,怕蛇、怕黑、怕疼,像是天生一副小胆,自然而然。
(3)浮世半生,以为已经修得坐怀不乱,恰逢上老下幼,时时悬心。
(4)鹤发迟暮,该是无惧无畏了吧,偏偏,这样的年数已经不起阔别,怕说再见。见一面,少一面。杨绛回忆钱钟书说,那个时候的他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上一面。并非不甘此生,只是不忍留她一人孤零零在世。
(5)临事而惧,不是内心不够强大,而是心中珍重。
(6)春日,风一暖,花就开了。红破白露、半开素面、嫣红姹紫……是梅花、杏花、百花……饱饱地看,看个够,不可辜负。有人酣畅,有人恐慌:花开得早了,春就要去得快。
(7)临事而惧,不是不愿面对,而是惧怕时间太快,不经用。
(8)别离苦,所以离人会怕;思念催人老,所以不得相逢的人会怕;身在异乡,十日九风雨,酒醉也无人问,所以游子会怕;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攀登的人会怕……人因为怕,开始学习惜取。
(9)临事而惧,不是不够底气,而是把事当回事,确认自己是否有足够力量担当。
(10)惧,是一种态度,诚惶诚恐,谨言慎行。胆气丰满,却又如履薄冰。把着小心,时时在意,步步留心,不草率,不出错,不过失,四平八稳,从从容容。越博识,越谦逊。知道的越多,越清醒自己的匮乏。无知者无畏,书读得多、人见得全的人,总“小胆”,谦谦君子如是。
(11)常常很长时间,不敢写字,觉得无能为力,好些诗人、作家,似极了绝峰,辨识度那么高,是如何努力也达不了的远方。只有低头,才能确认自己存在。可是,并不想就此作罢,总要写出来,憋着也不是个事,写了就对了,那是一件需要做的事,无从回避。于是,一边惶恐敬畏,一边执意无畏,试着走出自己的路,且不会想到放弃。
(12)临事而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认定,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自然而然地成全。
(13)持久卑以自牧的人,往往安之若素,凹凸不惊。抬头欢喜,低头自在,悠然自处。事来了,气定神闲,泰然自若。
(14)不论是狂妄的心,还是自卑的心,不管不顾,照样会欣欣向荣,像天底下的作物。任由它们自生自长,是天底下最冒险的事,十分可怕。
(15)不慕人,不卑己,尊人有分,敬人有度。与人相见,大气而华丽;与人相谈,如沐春风,恰如其分的样子。不敢自大,更不会自卑,带一点惧。
(16)只该是这样轻轻地惧!
(17 )怕,重了,就 成了怯!可以惧,但不能怯!怯生生的,像是中气不足,缺少安全感!
(18)看事重,做事慎,就是临事而惧,做人应当临事而惧。
(19)一点点怕意就够了,惧,刚刚好!(有改动)
(注:卑以自牧——语出《易﹒谦》,指以谦卑自守。)
对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应当无所畏惧。
B.做人应当临事而惧。
C.做人应当有所担当。
D.人,怕不能重,怯不能多。

文章从哪几方面指出了“临事而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文章15-19段强调了惧的程度,这样写有何作用?
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读了本文,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记叙文阅读
鉴 赏 家
汪曾祺
(1)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2)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3)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4)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5)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6)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7)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8)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9)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隔窗看见季陶民,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10)“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11)“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12)季陶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复堂功力最深。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陶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陶民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用四张仿旧画换的。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柜橱的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
(13)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14)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15)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16)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17)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18)“唔!你怎么知道?”
(19)“花是乱的。”
(20)“对极了!”
(21)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22)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23)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24)“不对?”
(25)“‘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26)“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27)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28)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29)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30)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一问,是日本人,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31)这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3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33)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34)叶三说:“不卖。”
(35)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36)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有改动)
季陶民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叶三真懂行。
汪曾祺的语言初看寻常,细品却一枝一叶,活灵活现,请你品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妙处。
(1)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
(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作者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这样选材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上有哪些妙处?
关于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是败笔,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前文内容说说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