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比较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
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 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
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
铝比铜活泼 |
B |
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
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 |
开始时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 |
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
C |
探究物质溶解于 水时的热量变化 |
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 |
溶液温度下降 |
盐类物质溶解于水时,都会吸热 |
D |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 |
木条火焰熄灭 |
集气瓶中已集满 二氧化碳 |
已知:2CO2+2Na2O2=2Na2CO3+O2。在密闭容器中,将13. 2gCO2与一定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变为7. 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 6g气体全部是O2 |
B.7. 6g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后,气体减少4. 4g |
C.反应后的固体是混合物 |
D.生成Na2CO3的质量为31. 8g |
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有:①溶液有Fe(NO3)2、Cu(NO3)2,不溶物为Cu;
②溶液只有Cu(NO3)2,不溶物为Fe;
③溶液有Fe(NO3)2、Cu(NO3)2,不溶物为Fe;
④溶液只有Fe(NO3)2,不溶物为Fe、Cu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待提纯的物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O2(CO) |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 |
B |
Cu(CuO) |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
C |
NaCl溶液(Na2CO3) |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
D |
ZnSO4溶液(FeSO4) |
加入足量的锌粉,过滤 |
下列离子能在pH为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SO42-、OH- | B.Cl-、Na+、CO32- |
C.Na+、C1-、SO42- | D.Ag+、NO3-、C1- |
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 |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所得的溶液中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 |
C.要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