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
《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洋文学科的增设 | B.顽固势力的反对 |
C.社会观念的落后 | D.大家子弟的谨慎 |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 | B.魏源 | C.曾国藩 | D.李鸿章 |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 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 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竞争 | B.一战的冲击 |
C.自然经济的抵制 | D.通商口岸较少 |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当时主要有印刷、船坞、船泊修理等。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A.便利列强经济侵略 | 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
C.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