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下列四位历史人物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将前三人归为一类.他确定的分类标准是
张謇 荣宗敬 荣德生 李鸿章
| A.勇于学习西方的先行者 | B.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 |
| C.倡导政治维新的改革家 | D.著名的近代爱国实业家 |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概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力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
|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追查祖宗阶级成分的政治运动,将很多混进自由公民队伍中的阶级敌人揪了出来变卖为奴。将近两万人的公民中,竟然查处了五千人。这主要反映出( )
| A.雅典公民素质低下 | B.雅典人具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
| C.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社会动荡 | D.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 |
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对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 B.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
| C.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
| D.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以下这些诗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次会谈是( )
| A.1937年国共谈判 | B.1945年重庆谈判 |
| C.1949年北平和谈 |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