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古诗是杜甫《燕子来舟中作》打乱顺序后的,请根据相关古诗词知识还原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燕子衔泥两度新 ②如今社日远看人 ③可怜处处巢居室
④暂语船樯还起去 ⑤穿花贴水益沾巾 ⑥湖南为客动经春
⑦旧入故园尝识主 ⑧何异飘飘托此身
A.①⑥⑦⑧③②④⑤ | B.⑥①⑦②③⑧④⑤ |
C.①⑤⑧③④⑥⑦② | D.①⑥⑤④③⑧⑦② |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唉!我从小孤独,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 |
B.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
C.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在这里安家。 |
D.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
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有的脱身逃跑,不能为远远近近的地方所收留 |
|
B.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不这样的说,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掉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
C.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 |
B.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
C.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然而,(他们的堂堂正气是压不倒的)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然自若,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示众,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
D.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轻视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来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劝谏,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