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简述《子夜》中冯云卿人财两空的经历。(5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
①易:修治,耕种。②田畴:已耕种的田地。
(1)画线处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方法,阐明了__ ________
_____ _____的道理。(3分)
(2)以上语段阐述了孟子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看法,这与他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答: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答: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
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
请简述曹操采用“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离间对手的故事。
孔明曰:“恐魏兵袭其后也。主上若有失,当投白帝城避之,吾入川时,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陆逊追到“鱼腹浦”时遇见诸葛亮布下的什么阵?结果如何?请简述。
答:第()题: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人心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
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时庞羲探知张鲁欲兴兵取川,急报知刘璋。璋平生懦弱,闻得此信,心中大悦,急聚众官商议。忽一人昂然而出曰:“主公放心,某虽不才,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张鲁不敢正眼来觑西川。”
正当刘璋束手无策之际,谁自告奋勇前去许都?他去许都干什么,结果如何?请简述事情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