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温暖的家
姜泽畅
初一下学期,班里转来一名男生。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温暖。温暖是个安稳漂亮的男孩,很惹同学的目光,可他轻易不与人交往。他刚来第二天,我推门用力过大,竟把他上衣的扣子扯掉了。五个扣子四处飞扬,我吓得不知所措。可他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儿便转身走了。望着他转身走去的身影,我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爬山活动。那天,天高云淡,空气宜人,正是爬山的好时候,为了寻求独特的乐趣,我们几个女同学专捡险道攀登。爬到山顶时,两条腿像灌了醋似的,酸得抬不起来,嗓眼里像着火似的渴得难受。我问别的同学:“有没有水?”
同学说:“我还渴得厉害呢。”
这时,我有些后悔了。昨天放学后,妈妈听说学校要组织爬山,就开始为我准备各种吃的喝的,还有太阳帽,雨伞什么的。妈妈边张罗边唠叨,说要千万注意安全;又说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别自己单独行动;还说不爬山看别人爬山也有趣以及太阳晒戴太阳帽、下雨撑雨伞等等。妈妈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我说,上次去公园带那么多吃的喝的,结果一样也没用上,这次我什么也不带,只带钱。渴了饿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方便。早晨出门时,妈妈为我准备的东西,我一样也没带。妈妈在门口喊了半天,我头也不回地跑了。可是,现在打算买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这破地方钱什么用也没有。
渴的滋味可真不好受,我想。
同学们东倒西歪坐在地上,平时说笑打闹的劲儿也不知哪去了。
这时,温暖来了。他朝同学们扫了一眼,就在我身边坐下来。
来呀,我这壶凉白开水还满着呢。说着,温暖从肩上摘下一个军用水壶。
他刚到班里,与同学们没十分混熟,开始大家还都不好意思。
“是凉白开水吗?”我好奇地问。
他望了望同学们,点点头说,是妈妈准备的。凉白开水最解渴了,妈妈说山上不一定有水,要备而无患,你看她说得真对。恩,给你!我接过军用水壶,喝了一口。顿时一股清爽沁入胸间,浑身舒服极了。我说:“你妈妈想得真周到!”
温暖笑笑说:“她总是这样。”
我不禁地问:“她不唠叨你吧?”
“当然,天下的妈妈哪有不唠叨的,可我喜欢。唠叨是一种耐心。对我的学习、生活唠叨是无微不至。”
我说:“你真幸福啊!”
“我爸爸是个医生,妈妈是小学教师,他们相亲相爱,都很疼我。可以说,我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
同学们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时谁也没说什么,而脸上却都露出羡慕的神情。
一个星期天,我小学时的同学阿丹来了。我们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她现在在另一所中学上学。她问我认识不认识一个叫温暖的男生。还说温暖原来在她的班里,她们是同桌。
我说:“他现在已经转到我们班了。”
阿丹问:“他现在怎样,学习还总得第一吗?”
我说:“现在也是。”
阿丹说:“他聪明也很要强,可惜太不幸了,爸爸和妈妈在他刚出生不久就离婚,是奶奶把他养大的。”
“什么,他和奶奶在一起?”
阿丹说:“他爸爸是个大款,有钱,又找了个女人;他妈妈离婚后去了南方,也成了一个家。他们都不管温暖,平时只有奶奶照顾他。”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
阿丹说:“还有假!我去过他家几次,他奶奶很热情,都70多岁了。我们班同学都知道他的情况。”
我一时有些发懵:那天爬山时,温暖明明说他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还有一个也爱唠叨的妈妈呢。我想问问阿丹,但是我没问。我想起以前扯破温暖衣扣的情景。于是,我决定要把这事儿作为一个秘密,永远不告诉任何人。
不知为什么,从那个星期天起,我竟喜欢起妈妈的唠叨了。本文标题“温暖的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说作用不超过35个字。)
文中画线处“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一句的寓意和作用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文中先写“我”不愿意听妈妈唠叨,可最后又写“我”喜欢起妈妈的唠叨,这是为什么?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大体上是用“顺时针”的写法,即按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其好处是使读者感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B.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情节、细节、人物行为和语言,简明而又活生生地刻画了温暖这个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聪明、要强的独特素质和性格,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
C.本文采用直接的描写方式,正面地反映了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和不良后果的社会问题。 |
D.这篇文章比较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不幸的家庭遭际、生活的磨难反而激励和促进了孩子的自强奋进与早熟,令人在感慨之余有耳目一新之感。 |
E.文章的高潮部分写“我”从阿丹那里得知温暖的家里的真实情况,与前文写同学们都羡慕他“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
B.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
C.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
D.“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所以古琴一定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
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
B.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
C.道家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欧阳修等。 |
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伯牙面对蓬莱仙境意识到成连先生要他体会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于是心弦被触动,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B.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C.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巨大影响。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叔父的酒店李雪峰
⑴中午我刚要下班,妻来电话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叔父到这里来治眼疾,人生地不熟的,他视力那么差,街上那么多车,能跑到哪里去呢?
⑵叔父是前天被父亲送来的,由于家里农活儿忙,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临行嘱咐我:“一定要把你叔的眼睛治好!”叔父40岁才结婚,我们兄妹三个能顺利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全靠叔父了。叔父没啥大手艺,就是干活儿不惜力,一直辗转着帮人在建筑队干活儿。叔父原本视力不好,20年前外出打工时,左眼又不幸被钢筋刺瞎了。前些日子父亲说叔父的右眼患了白内障,我赶紧让父亲把他送到城里来医治——一个农村老人,看不见东西怎么行?
⑶没办法,我和妻当即各自骑上单车,到附近几条街道去找。饿着肚子在街头晃荡到下午三点,毫无进展的我回到家里,正准备喝口水再出去,客厅的电话响了。对方说自己是秦楚酒店的保安,在酒店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人,这电话号码是老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的。我一听,忙问老人是不是眼睛有些看不见?保安不耐烦地答:“眼睛看不见还能溜进酒店,如果视力好,我们这些保安还不得被经理解雇了?”
⑷放下电话,我慌忙出门打的直奔秦楚酒店。为了对付可能发生的争执,我边走边约上几位朋友——人多势众嘛,一旦起争执可以解决得顺当些。
⑸秦楚酒店在老城区,离我居住的地方挺远。从打的费用估计,至少离家十几里。我想不出,几乎双目失明的叔父是怎么摸到那里去的。
⑹急急忙忙赶到时,几个朋友已骑摩托车先到了。我找到保安室,问老人在哪里。一个胖保安打量了我一眼:“看来老兄混得不错呀,怎么能让老头子这样呢?”我说:“老人不就乡下人穿得土了些吗,我让他怎样了?”胖保安不无讥讽地说:“问题是他溜到我们餐厅偷吃客人的剩饭哪!”
⑺“偷吃剩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怎么也不信保安的话,我知道叔父穷,但他绝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年轻时他外出打工回家,上百里山路,为了节省钱,他总是挑着重重的行囊饿着肚子走路。路边什么吃的没有?顺手牵羊搞几个瓜果或拽几颗花生吃,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可叔父没有。他的行囊里还掖着打工时舍不得吃的干馒头和给我们兄妹买的糖果饼干,而他只是一次次喝着路边溪涧里的水回家。多刚强的人哪!
⑻我们在酒店一个角落找到了叔父。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我埋怨他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要搀他站起,他却忽然无声地哭了。他狠狠擂了一拳自己的脑袋:“我给你们出丑了,让娃们陪我丢人了!”
⑼我问他是不是吃了餐厅的剩饭,叔父又擂了自己一拳,痛悔地说:“我只吃了半个剩馒头呀。那是别人剩的,我以为不要了……”我蹲在叔父面前,一直到他情绪稍稍稳定,才问:“您老是不是迷路了?”叔父摇摇头:“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叔父顿了顿又说:“我这只左眼就是建这座大楼时被钢筋扎瞎的,右眼如今又得了白内障,手术后不知能不能看得见。”
⑽我愣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和许多农民工一样,叔父把力气和汗水留在了这里,甚至把他的血和一只眼睛永远留在了这里。而当一幢大楼、一座城市建成后,叔父他们便被城市遗忘了。尽管城市遗忘和冷漠了他们,他们却惦记着这座城市,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和血汗的一部分。
⑾我扶起愧疚的叔父,告诉他:“今天咱们不回家了,晚上就在这里吃最好的饭菜,喝最好的酒,我们陪您将这座大楼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⑿叔父嘴唇哆嗦着哭了。当晚,我们在秦楚酒店吃饭。经理和许多客人知道了原委,纷纷过来向叔父敬酒。那是叔父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他在灯红酒绿中笑着,在人们的致意中笑着,我却分明看见,有一串泪水从笑着的叔父的右眼里溢出来。本文开头写“妻子来电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为什么?
文中两次写到叔父的“哭”,请对其内涵作简要分析。
文章第⑵节与第⑺节各有补叙文字,这样写有何好处?
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
(2)“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你认为作者刻画“叔父”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所代表的,不仅是一部部受到热捧的影片,更是一个个不朽的产业传奇。有业内人士预言,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已经结束,小片时代正在开启。但当下中小成本电影的“辉煌”,真的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了吗?
这两年脱颖而出的中小成本电影,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但是尚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它的“辉煌”并不完全是本身发展的自然结果。自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十多年间国产商业大片的发展,始终没有突破“《英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观众需要寻求一种“差异化补偿”来调节日益疲劳的审美神经。中小成本电影质朴、清新、友善的风格,以及题材和故事本身的“接地性”,恰恰使它具备了这种补偿功能。
中小成本电影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从电影生态上对商业大片构成补充。如果说对票房的追逐是商业大片的天然属性,那么中小成本电影则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更多地承担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的功能。但是,目前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距离这一功能定位正渐行渐远。
2011年,《失恋33天》一炮走红,将3.5亿元票房狂揽入囊。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再次刷新纪录,创造了超过12亿元的票房收入,让人瞠目结舌。从那以后,如何复制和再造奇迹,如何以“低投入”获取“高回报”,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潜能,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成为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核心关切。
中小成本电影投入小、成本低,与商业大片动辄上亿元的投入相比,其门槛要低得多,风险也小得多,理论上就使得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较大的进入概率。同时,低门槛也为不同导演个人风格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进而在风格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现实情况却是,商业化的取向,使得这几年的中小成本电影大都跳不出爱情和青春的题材,幽默搞笑成了导演们一致的风格追求。当然,仅就目前来看,这种题材和风格依然受到市场的青睐。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都是市场的宠儿。在审美取向和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无论任何文化产品,企图一种类型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题材的狭窄和风格的单一,导致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正日渐萎缩。实事求是地说,中小成本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与商业大片的对决中华丽胜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鲜活的“接地性”。关注日常生活,挖掘小人物身上的故事,用平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小成本电影的独特魅力。但是,当几乎所有的中小成本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身边的“饮食男女”,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完成作品时,艺术创作的惯性就已经形成,“接地性”的优势却变成了“模式化”的劣势。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构成了中小成本电影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的核心,是中小成本电影功能和定位的混乱。按照自身的逻辑寻找发展空间,是中小成本电影的当务之急,否则,它所危害的,不仅是中小成本电影本身,还有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8月11日有删改)下列对当下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受到热捧现象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小成本电影调节了人们对国产商业大片日益疲劳的审美神经。 |
B.中小成本电影质朴、清新、友善的风格,以及题材和故事本身的“接地性”。 |
C.中小成本电影瞄准了市场,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潜能。 |
D.中小成本电影比以往更努力地进行了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到成熟状态的中小成本电影这两年获得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票房收入,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创造了不朽的产业传奇。 |
B.中小成本电影与商业大片的区别,不只是一种投资角度的命名,而更是一种功能定位上的区分。 |
C.目前中小成本电影的题材和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与其能低门槛进入有关。 |
D.当中小成本电影把镜头长久地对准了我们身边的故事,“接地性”的优势就变成了“模式化”的劣势。 |
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构成当下中小成本电影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
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
D.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