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的五彩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间那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似的,徐徐向外展开,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的花蕾。
⑤这新旧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力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⑧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在第⑦段,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
(1)其“科学”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友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什么?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个太阳花而言的,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
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①段的“闪”生动描写了太阳花的美好形象,第⑥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文中对单独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
D.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运用拟人、排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E.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罗密欧及鲍尔萨泽持火炬铁锄等上。)
〔罗密欧〕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且慢,拿着这封信;等天一亮,你就把它送给我的父亲。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的事情;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所以要跑下这个坟墓里去,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探望探望我的爱人,可是主要的理由却是要从她的手指上取下一个宝贵的指环,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所以你赶快给我走开吧;要是你不相信我的话,胆敢回来窥伺我的行动,那么,我可以对天发誓,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墓地上散满了你的肢体。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
〔鲍尔萨泽〕少爷,我走就是了,决不来打扰您。
〔罗密欧〕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再会,好朋友。
〔鲍尔萨泽〕(旁白)虽然这么说,我还是要躲在附近的地方看着他。他的脸色使我害怕,我不知道他究竟打算做出什么事来。(退后)
〔罗密欧〕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我要掰开你的馋吻,(将墓门掘开)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
〔帕里斯〕这就是那个已经放逐出去的骄横的蒙太古,他杀死了我爱人的表兄,据说她就是因为伤心他的惨死而夭亡的。现在这家伙又要来盗尸掘墓了,待我去抓住他。(上前)万恶的蒙太古!停止你的罪恶的工作,难道你杀了他们还不够,还要在死人身上发泄你的仇恨吗?该死的凶徒,赶快束手就捕,跟我见官去!
〔罗密欧〕我果然该死,所以才到这儿来。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快快离开我走吧;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年轻人,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啊,走吧!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别留在这儿,走吧;好好留着你的性命,以后也可以对人家说,是一个疯子发了慈悲,叫你逃走的。
〔帕里斯〕我不听你这种鬼话;你是一个罪犯,我要逮捕你。
〔罗密欧〕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二人格斗)
〔侍童〕哎哟,主啊!他们打起来了,我叫巡逻的人来!(下)
〔帕里斯〕(倒下)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死)
写出罗密欧对他的仆人所用的一连串命令甚至夹有恐吓的语言,并说说这些语言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安排帕里斯与罗密欧决斗并死去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后文中下面这个排比句在剧中的表达作用。
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经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子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它已改变了样子和作风”是改成了什么样子和作风呢?
“样子”的改变是指茶馆              的改变。“作风”的改变指茶馆变得                。
裕泰茶馆惟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以改变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段舞台说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交待了故事发展的具体地点。
B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C通过写茶馆的变化,表现王利发的精明能干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D对即将发生的故事作了简单介绍。
E揭示了《茶馆》的主题,时代变化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使旧中国经济萧条,但王利发的茶馆却因为善于改良而生存下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欧洲试验海下“风车”发电
欧洲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利用海水潮汐能发电的新技术,将一个开放式的“风车”放置海底,利用海水的流动来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科研人员已开发出第一台试验样机,并于近日在英国西海岸试运行。
这项耗资600万欧元的研究项目由德国英国和欧盟提供资助,数家欧洲研究机构参与。首台被命名为“海流”的试验样机安置在英国西海岸布里斯托尔湾海面下20米深处。机组形状宛如一个倒立的风车,其叶片直径为11米,以每分钟15转的速度随海水水流旋转。考虑到海水涨落变化,风车上端固定竖塔有5至10米露在水面以上。
科学家说,由于海下“风车”的叶片转动装置是开放式的,因此不用建造水坝。此外,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寸相对较小。比如,同为一兆瓦的普通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风车的叶片直径需达到55米左右,但海下“风车”的叶片直径只需20米左右。
据英国运营首台试验机组的MCT公司估算,利用这项技术将可满足英国20%到30%的电力需求。试验样机的发电功率约为300千瓦,但今后科学家将制造出兆瓦级功率的海下发电机组。据目前的勘测,欧洲共有100多个地方适合安装这种新型发电装置,理论发电功率可达1.25万兆瓦,约相当于12个普通核电站的发电功率。
参与研究的德国卡塞尔太阳能供应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巴尔德说,这项新技术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其优势在于不受天气影响。他说,只要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潮汐能就会一直存在。
尽管海下“风车”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小时5到10个欧分,略高于常规发电成本,但它具有无污染可持续使用等显著优点。不过也有科学家提出,海下“风车”叶片转动时力量很大,会对周边海水流动产生较大影响,也容易对一些海洋生物造成伤害。
下列对海下“风车”发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利用海水潮汐能和海水的流动转动置于海底的“风车”叶片,使“风车”发电的技术。
B.是利用海水的涨落变化转动海底“风车”叶片,带动与“风车”相连的发电机组发电的技术。
C.把类似倒立风车的发电机组置于海底,利用海水潮汐能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的技术。
D.与风力发电机结构和原理相同,只是以海水潮汐能替代风能,使“风车”发电的技术。

下列对“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寸相对较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水流能量大于空气能量,因此,海下“风车”发同样电力所需设备比陆上风车小。
B.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能量,因此,海下“风车”发电设备都比较小。
C.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因此,海下“风车”发电设备都比较小。
D.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能量密度,因此,海下“风车”发同样电力所需设备比陆上风车小。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下“风车”发电以海水潮汐能为能源,该技术适用于所有的沿海国家。
B.经勘测,欧洲有100多个地方适合海下“风车”发电,可见对海洋地理环境有特定要求。
C.海下“风车”发电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发展下去,将成为发电的首选方式。
D.海下“风车”发电不会污染环境,但容易伤害海洋生物,又有一些物种将会灭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人类嗅觉之谜
嗅觉是指嗅觉感受器对气态化学物质刺激起反应时产生的信息,经大脑嗅皮质处理形成称为气味的感觉。能够引起嗅觉的化学刺激物称为嗅质。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嗅味,实际上是几种嗅质分子的混合物,然而这些嗅味是作为一种单独的感知信号而被感知的。这种复杂的单独感知是嗅觉的显著特征。
人类嗅觉系统包括由嗅上皮嗅神经嗅球嗅束嗅皮质等结构所组成的嗅觉传导径路,以及由大脑边缘系有关结构参与组成的嗅反射径路。
科学家研究发现,嗅觉感受器即嗅细胞,是惟一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且能直接接收环境中化学物质刺激的神经元。嗅细胞是双极细胞,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中,两侧纵面积约5平方厘米。嗅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核粘液腺组成。每个嗅细胞顶部有6-8条短而细的纤毛,埋于粘液腺所分泌的粘液中;细胞的底端是由无髓纤维组成的嗅丝,穿过筛孔直接进入嗅球。嗅上皮纤毛膜上存在着特异性受体,称为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e OR)。研究发现,嗅觉受体与嗅质的相互作用,是对气味识别的开始;嗅觉受体分子决定嗅觉信号传导的特异性。研究证实,每个受体可以探测数量有限的气味。嗅觉受体被嗅分子激活后,就会产生电信号,从而沿着嗅觉传导通路,传向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在理论上,1000个嗅觉受体可以检测到的气味有10亿种,而实际上人类只能辨别约1万种不同嗅质的气味。物理化学性质可能是最基本的限制因素,因为化学物质必须具备一定的挥发性可溶性和稳定性,才能作用于鼻腔内的感觉组织。
那么,这些决定嗅觉功能的受体是怎样产生的呢?科学家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破译了受体嗅觉基因。研究得出结论:每个嗅觉受体细胞,都只由某一种特定气味的受体基因表达。实验发现,每一个细胞只对一种或两种特殊的气味其反应;而且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细胞,也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其反应。嗅觉系统也与其他感觉系统类似,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各种基本气味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的传输线路上引起不同数量神经冲动的组合,在中枢引起特有的主观感受。真可谓专线专用的“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这个中枢把所得到的全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一种模式。因此,人们能在夏天闻到茉莉花的清香,并在其他时候能够记忆起这种香味。
.对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其显著特征表现在,嗅觉感受器对气态化学物质刺激起反应时产生的信息,经大脑嗅皮质处理形成称为气味的独特感觉。
B.其显著特征表现在,能够引起嗅觉的化学刺激物,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
C.其显著特征表现在,引起嗅觉的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嗅味,实际上是几种嗅质分子的混合物。
D.其显著特征表现在,嗅味中的各种嗅质分子是作为一种单独的感知信号而被感知的。

.从原文来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人类识别气味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发现了人类的嗅觉系统,包括嗅觉传导径路和嗅反射径路。
B.发现嗅觉细胞是惟一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且能直接接收环境中化学物质刺激的神经元。
C.找到了嗅觉受体,并破译了嗅觉受体细胞都只由某一种特定气味的受体基因表达的秘密。
D.运用分子生物技术,找到了嗅觉功能的受体是怎样产生的。

.结合全文,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嗅觉受体与嗅质的互相作用,就会产生电信号,这种信号通过嗅觉传导通路传向中枢神经,引起嗅觉。
B.人类只能辨别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除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有其他的因素的限制。
C.“条条大道通罗马”,是指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但它们都连接着人的中枢神经。
D.人们夏天闻到的茉莉花香味,能在其他时候记起来,是人的记忆被再次唤醒的结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 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 本文第(3)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
  答:                                                     
  在第(5)段中,为什么作者写到“这异乡的美景”“扯出”“我”“淡淡的乡愁”?
  答:                                                     
 . 本文第(13)段说“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